内容简介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丹经著述。清朝道咸年间,黄元吉先生为门下弟子在“乐育堂”讲解丹法,后来弟子们将其语录汇辑成篇,分为四卷,取名曰《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可谓是历代丹经中罕见的通俗著述。它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通俗而已,而在于明示大道真传。并且将丹道修炼付诸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不回避现实生活,不尚空谈,这可以说才是真正的不凡价值。
目录
乐育堂语录卷一
一 矢志修道
二 阳生之道
三 人生境遇
四 先天水火
五 明心见性
六 玄关一窍
七 下手识虚·炼心之道
八 外物害道·惜福修炼
九 心同太虚
十 进火采药
十一 真火凡火
十二 安心久坐
十三 顾諟上田·神气周身
十四 积功累行·舍财积德
十五 玉液炼己
十六 玄牝的旨
十七 去欲存诚·交媾玄黄
十八 火候
十九 调和水火·采取烹炼
二十 天罡斗柄·进火退符
二十一 防火伤丹·始终工法
二十二 后天尸气·先天元气
二十三 虚无一气
二十四 真知灵知
二十五 性命双修
二十六 丹道全工
二十七 元精元气元神
二十八 火候神息·炼剑铸镜
二十九 阴阳之气,太极之理
摘要与插图
乐育堂语录卷一一矢志修道
凡人欲学一事,必先见明道理,立定脚根,一眼看定,一手拿定,不做到极处不休。如此力量,方能了得一件事,纵不能造其巅,亦不至半途而废,为不足轻重之人。凡事有然,又何況性命之学哉?
言及神仙,世上人人俱爱,而教之学习此道,百中难得一二。呜呼!红尘滚滚,孽海茫茫,有何乐处?有何美处?独奈何人不及察,反因此而丧厥良心,不惟不能超凡入圣,且宛转生灭,愈趋愈下,其受尽诸苦,更不堪言。吾师是以代为之悲也。今又为尔生幸焉,历年辛苦,一生真诚,故有今日之遇。如精神不振,淡漠相将,今日如故,明日依然,吾恐法收之后,缘了之馀,悔亦晚矣。论自古神仙,那一个是天生就的?都由匪朝伊夕,由少而多,自微而著,积而至于铺天匝地、亙古及今得来。故曰:“释迦不从地湧,太上不自天生。”即满空真宰,无一不几经折磨,几遭屈辱,而始修成正等正觉如来金身者,又何況尔中等根器哉?
又莫说年华已迈,岁月无多,恐有心学道而无成道之期,不如听其自然,一任造化为转移,随其意之所之,全不收拾精神,整顿心力,则如无韁之马,无索之猿,势必狂奔妄踯而不已,是又自消前福,以贻后殃,奚可哉?吾想:一失人身,万劫难得,又況生居中国,有礼义文教之光华,又逢法会,得闻道德性命之真谛:此种因缘,即历代仙师亦少有如此之便易者。何也?生等但尽其诚,不待出门一步,自获真传。试思古来仙子,虽今日成道,神住大罗天宮,而当日遨游九州,受尽多般苦恼,历尽无数风霜,至于货财之糜费更无论焉,旁门之拐骗且不言矣,待至积诚久而结念深居心苦而行道难,然后仙真深怜困穷,切念劳苦,然后感而下降,始将大道玄机,一步一步传出,俟功圆行满,始为一洞真仙焉。生等较前贤之遇师闻道,其难易为何如也?
且自古仙师,多有因时会不良,星辰不偶,深处艰难,无可如何,然后看破红尘,出而访道。如吕祖四十而遇钟离,五十而得闻至道;张祖六十而始拋家访道,七十而得火龙授诀。以此观之,只怕不肯一心向道,那怕年纪之已老耶?吾道有云:“凡人不怕不年轻,只怕向道不心诚。”纵至九十、一百岁,果能如法修炼,无论男子妇人,都有移星转斗之权,起死回生之妙也。自古学道轻者,除文佛、观音外,不多闻。非少年入道之难也,由少年奉道,多有游移两可,二意三心,更有仗恃时光,怠于从事,不甚迫切,是以学者多而成者少也。惟尔等中年老迈之人,凡尘色相已曾历试其艰,世上名利都是屡经其苦,非但世界声华,视同嚼蜡,了无意味,且知诸般苦趣皆藏于其中,所以道心生而人心死,人心隐而道心彰,始可了悟前因,深彻命宝。虽曰苦尽甘来,而当其矢志靡他,杳不知有修炼之苦,是以一劫造成,不待另起鑪灶焉。生等果能尝得世味苦否?道味甘否?这边重一分,那边轻一分,切莫似少年人,尘缘未了,凡心未空,且功修未积,孽障难消,是以徒思得道,而不能成丹也。生等具挺挺志气,浩浩天衷,自然丹成指顾,云腾足下矣。
二阳生之道
诸子谈及阳生之道,已非一端,总不外无思无虑而来。即如贞女烈妇,矢志靡他,一旦偶遇不良,宁舍生而取义。又如忠臣烈士,惟义是从,设有祸起,愿捐躯以殉难。此真正阳生也,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耶?由是推之,举凡日用常行,或尽伦常孝友,或矜孤寡困穷,一切善事义举,做到恰好至当,不无欢欣鼓舞之情,此皆阳生之候。只怕自家忽焉见得,忽焉又为气阻也;又怕自家知道,因而趾高气扬,喜发于言,形动于色,洋洋诩诩,不知自收自敛,视有如无,因被气习牵引而散矣。又或读书诵诗,忽焉私欲尽去,一灵独存,此亦阳生之一端也。又或朋友聚谈,相契天怀,忽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