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南怀瑾选集(第6卷):禅海蠡测 禅话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珍藏版)》共收录南怀瑾先生的著作24种。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目录
·禅海蠡测·
出版说明
初版自序
二版自序
禅宗之演变
印度原来情形
中国初期情形
唐宋间之发展
元明清之趋向
与中国文化因缘
对佛教之功绩
禅宗之宗旨
公案语录
机锋转语
证悟知解
祖师禅与如来禅
三关与顿渐
闭关与打七
宗师授受
参话头
神通妙用
幻境相似神通之错误
正定所发之通明
生死之间
中阴身略述
临命终时
中阴身缘起
生死决疑
了生脱死
醒与梦
禅宗与教理
由教入禅
禅须通教
禅宗与禅定
禅定之学
禅宗与禅定之间
禅宗与净土
净土究竟论
禅宗究竟论
禅净双修调和论
禅宗与密宗
西藏佛学渊源
西藏佛法之崛起
西藏后期佛法及派系
西藏之显教
西藏之密法
藏密之特点
显密优劣之商榷
禅宗与丹道
周秦时代之道家
汉晋南北朝之道教
唐宋元明清情形
道教之经籍
丹道之类别
佛道优劣之辨
禅宗与理学
理学之先声
北宋理学之崛起
佛化儒家之踪迹
禅宗与理学之渊源
理学与禅宗之异同
佛道儒化之教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
心法与力学
心法与声音
心法与光
心法与电磁
心理与生理
佛法与西洋哲学
希腊哲学初期心物之争
希腊盛时心物之争
希腊末期哲学
希腊哲学合论
欧洲中世纪哲学
阿拉伯哲学
近代哲学之变革及影响
西洋哲学之批判
修定与参禅法要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跋
禅海蠡测剩语
·禅话·
出版说明
话头
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
对我是谁人不识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
为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学僧——神光
神光的断臂
达摩禅
了不可得安心法
禅宗开始有了衣法的传承
达摩所传的禅宗一悟便了吗
达摩禅的二入与四行
五度中毒只履西归
南北朝时代的中国禅与达摩禅
北魏齐梁之间佛学与佛教发展的大势
齐梁之间中国的大乘禅
中国大乘禅的初期大师
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国维摩禅大师傅大士
平实身世
照影顿悟
被诬入狱
舍己为人
名动朝野
帝廷论义
撒手还源
附:有关傅大士的传记资料
还珠留书记
禅宗三祖其人其事
从禅宗四祖的传记中追寻三祖的踪迹
向居士与僧璨的形影
关于向居士与神光大师的短简名书
僧璨大师的时代和历史
《信心铭》的价值
达摩禅与二、三祖的疑案
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璨
二祖晚年的混俗问题
有关二记的疑案
中国佛教原始的禅与禅宗四祖的风格
南北朝至隋唐间禅道的发展与影响
汉末有关习禅的初期发展史料
东晋以后有关习禅的史料与论评
禅宗四祖道信的笃实禅风
轻生死重去就的道信大师的风格
五祖弘忍大师
破头山上的栽松老道
平凡的神奇充满了初唐以前的禅门
隋唐以后盛传的三生再世之说
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的授受祖位与其他
懒融其人
隋唐间达摩禅的分布
破头山与牛头山
赚得百鸟衔花的懒融
善恶一心都可怕
在山的悟对和出山的行为
法融一系的禅道
诗境与禅话
吹布毛的启发
老难为善
至圣独照的隽语
法融一系的禅师索引表
马祖不是妈祖
一段民间传说的插曲
马大师活用了教学法
一颗大明珠
猎到一个弓箭手
不离本行的猎手
又是一颗明珠
唐宋间与湖南有关的禅宗大德
南宗禅在唐初的茁壮
南行禅道落在江湖
奠基南宗的两大柱石
行思禅师
初唐时期的文化大势
唐初中国佛学的茁壮
一砖头打出来的宗师
附录:
禅的幽默(十八则)
摘要与插图
佛法东来,自禅宗兴盛,语录之作,于是大行。
语录者,乃往昔禅师,就其平生说法开示,门弟子记辑而成编者也。自六祖有《坛经》以后,诸方记录,渐成巨帙。五代宋元以后,禅宗丛林制度,已成习惯,凡知名禅师,大多出任方丈。为方丈者,依诸禅制,必有书记一席之设。书记者,如古之记室文案,今之幕府秘书,而其责任,又如专制时代帝室之史官,若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禅林书记,记述禅师之言行,并此记述,辑成语录。宋元以后,语录大行,并影响于儒家矣。后世法道衰敝,一般大德,或为求誉,或门弟子为光耀师名,虽了无见地,亦皆杜门编造语录,或出资雇文人学士撰造,以事流布。凡此之徒,不知凡几。甚矣!名闻恭敬利养心之难除也!或有谓儒家语录,非自禅门偷袭,实早肇于先圣。主此说者,大有人在,孰是孰非,属于考证学范围,论之无益。总之,佛儒二家之有语录,息息相关,暗通声气。亦犹如宋儒学禅,归而言理,转复诽诬佛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入主出奴,古今一例耳。
古禅师语录,遗留传刻者,类皆精心之作。而有清高隐逸之流,毕生无语传世,寂寞山林,默然缄口者,此尤为语录中之尚者。
复有其人,声名不彰,湮没无闻,虽有述作,散佚未收者,当亦不少。
而古禅德中,间有语录传世,虽其词藻纷披,令人悦目,但其见地,确未透彻者,亦属不鲜。此中拣择,大须眼明。尝谓读古人书,须在顶门上另具只眼,庶不致尽被双睛瞒过。此则无论世间出世间,治学之道,皆同一揆焉。
例如洪觉范,以一代禅德,名垂千秋,著作甚多,有《法华合论》等作行世,其文章都丽,众所崇仰。孰知其见地犹滞化境,后之学者,从其说入,岂不永为世误!故知读书实难,著书更难,误人千古,罪过不浅。忝居浅学,不敢褒贬诸方,且引明时永觉和尚之评,以为证明:洪觉范书,有六种,达观老人深喜而刻行之。余所喜者,文字禅而已。此老文字,的是名家,僧中稀有。若论佛法,则醇疵相半。世人爱其文字,并重其佛法,非余所敢知也。
当其时,觉范才名大著,任意贬叱诸方。诸方多惮之。唯灵源深知其未悟,尝有书诫之日:闻在南中,时究《楞严》,特加笺释,非不肖所望;盖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徒为后学障先佛之智眼。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资口舌则可胜浅闻,廓神机则难极妙证。故于行解,多致参差,而日用见闻,尤增隐昧也。余喜觉范慧识英利,足以鉴此,倘损之又损,他时相见,定别有妙处矣。灵源此书,大为觉范药石,然其痼疾弗瘳,亦且奈之何哉!(《永觉和尚呓言》)又何以见其未能彻悟,兹更录《指月录·灵源清案》如下:洪觉范与师(灵源清),为法门昆仲。尝闻灵源论日: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什么处?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耳!如汉高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日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什么处?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景之心已枯竭无余矣。
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画花逼真,非真花也。
又,《指月录·洪觉范案》:洪觉范曰:灵源禅师谓余日:道人保养,如人病须服药,药之灵验易见,要须忌口乃可。不然,服药何益?生死是大病,佛祖言教是良药。污染心是杂毒,不能忌之,生死之病无时而损也。余爱其言。
灵源叟与觉范二师,为法门昆弟。观灵师之屡挫觉范,其时其人,见处已可知矣。又,大慧杲未悟以前,亦以文字禅名震诸方,走见觉范,师惊为奇特,自谓二十年用工,亦仅至此耳(事见机锋转语节)。
故大慧在当时,疑禅宗之为学,皆脱空妄语也。若非经圆悟勤之锻炼,几失禅宗一硕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