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自然风土上讲,中国是在幅员广阔的土地上通过人力建造城池结成血缘集团,而日本是以山河环境自然形成的集团为社会基础的。日本的县、郡等的行政划分基本以自然环境来划分,在以小盆地自然划分的村落集团的社会统治中形成了社会意识。而这种村落的统合体即为日本的氏族。日本的氏族通常也是同血缘组成的同族部落,与中国的宗教在政治、裁决、军事、祭祀等方面的作用有相同的地方。
目录
前言上篇 中国的祖先崇拜——围绕虚村的家庭和民族 第一章虚村的概况 第一节崇仁县概况和人文历史 第二节虚村概观 第三节虚村的历史 第四节虚村的经济结构 第二章虚村的家庭形态和宗教结构 第一节虚村的家庭 第二节张氏宗族结构 第三章家庭层面的祖先崇拜——孝行的宗教化 第四章宗教层面的祖先崇拜——社会统合机能的实现 第五章中国祖先崇拜的两重性——宗教性和社会性下篇 日本的祖先崇拜 第六章 日本祖先崇拜的历史考察 第七章 传统的“家”意识和祖先崇拜 第八章 宗教性的祖先崇拜 第九章 日本祖先崇拜的变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摘要与插图
书摘 2,以父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1)父与子 父亲和儿子的关系主要是从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体现的。下面从这两方面进行一些叙述。 在以水稻种植为主的虚村,父亲有传授生产技术的义务。孩子们在父母亲的生产活动中长大成人。虚村的孩子放学后,大多帮助父母做家务,诸如拾柴、喂养鸡鸭、带弟妹等。小学毕业的孩子一般念乡的中学,但也有个别孩子回村务农。父亲从这时起,正式教授孩子各种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各种农活。 下面记述的是笔者跟随三房某人家下地劳动的一天(1997年调查笔录资料,假定A家)。 A家父亲45岁,母亲43岁。长子16岁,乡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这里描述的是父亲与长子1997年4月的一天。 A家的水田有好田2.5亩,稍差且离村较远的水田有2.7亩。 早晨5点起床,去土质好的水田插秧。虚村的插秧靠手工操作。4月的虚村,气温超过了30℃,插秧是重体力劳动,父亲插完以后,回头看儿子插过的地方,告诉儿子要插直,据父亲讲,如不插成一排,会给以后的拔草和收稻子带来困难。父子二人在整个劳动中话语不多,父亲无言地做着示范,而儿子也无言地照着父亲的做。下午6点结束劳动。晚饭要比平日丰富,晚上的娱乐是看一两个小时的电视。父亲说次日要母亲也去插秧,他担心天气炎热,秧苗不能放置太长时间。 传统农业的特点即是有较强的传承性。在虚村,父亲把自己的生产技术通过自我实践传授给儿子,而儿子长大之后,再传授给孙子,代代相传。在儿子眼里,父亲是劳动的能手,是传授生产技术知识的老师。0 日常生活中的父子关系如何呢?下面以几个实例进行一些描述(1997一1998年调查笔录)。 先是二房的例子。老夫妇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均已结婚,并且已经进行了老屋继承仪礼,长子和次子把老屋的房子让给了三子,盖了新房分家另过。三子和老夫妇分灶生活,老夫妇的水、旱田均由三个儿子耕种,是村民羡慕的家庭。 在调查中,常常听村人提到他家三个儿子给父亲治病的事。原来,父亲从乡到县,看病甚至做手术,都是三个儿子出钱,长子还为此借了钱。村民都夸他家的孩子孝顺。笔者就此问长子,长子回答“钱什么时候都能挣,但父亲就一个”,父母有被孝顺的权利。但血缘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