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中特设“方术篇”是很有意义的。“方术”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特殊地位,而且常常带有某种神秘性,如何透过其神秘性了解其中的真实价值,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胡孚琛同志原来是学化学的,有着很好的科学训练,因此他能够较好地把各种“方术”实事求是地加以梳理,并讨论其现代意义,对此问题的深化是有重要启发的。 一种学术思想及其方法如果只是作历史的研究和阐释固然很有意义,但如果能进一步讨论其现代意义可以说将会使学问的深入发展和造福人类更有意义。“道学文化的现代意义”一章讨论了“道家文化”对当前人类社会的科学、哲学、宗教等等方面的意义,应说有一定的开创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许多我们过去不了解的现象,现在都可以用科学加以说明,或者为科学实验所证实。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无论是对自然界,是对人类自身的许多方面仍然是盲无所知的,或者虽有某些假说,但却尚不能证实。而人如果说与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提出许许多多奇怪的没有答案的问题,喜欢探索那些“未知”的东西。从古到今、从东到西的各个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提出过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并试图给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以解释,虽然后来被证明他们的解释并不一定正确,但那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中有不少确是有价值的“真”问题。对那些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的奇奇怪怪的问题也许正是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的宝库,研究它正是推动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我认为,学术研究有时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提出讨论的问题却十分重要。
目录
汤一介先生序 黄心川先生序 叶秀山先生序 壹、通论篇 第一章 为道学正名 第二章 道学的文化渊源 第三章 传统文化与道学之演变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突破” 第二节 中国的国情与诸家学派 第三节 道家学术之形成和演变 第四节 道家学术的发展线索 第五节 道学的八大支柱 第六节 道学的人格略述 第四章 道学的中心患想 第一节 道学的道论 第二节 中和之德 第三节 破除诸误解 第四节 常道举要 第五章 道学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科学、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道学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节 道学和 l世纪的新文化 贰、道家篇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 第一节 初创道家学派的《老子》 第二节 道家思想的传播和演化 第三节 庄子学派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黄老之学 第一节 以道为宗,兼采众长的《吕氏春秋》 第二节 综合南北道家的《淮南子》 第三节 黄老养生之学 第三章 魏晋时期的玄学 第一节 王弼的玄学思想 第二节 阮籍、嵇康对玄学的发展 第三节 郭象对玄学的深化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重玄学 第一节 成玄英、李荣的重玄学 第二节 杜光庭的重玄学 第五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内丹心性学 第一节 金丹派南宗先命后性的心性理论 第二节 全真道先性后命的内丹心性学 第三节 王志谨以性统命的心性之学 第四节 李道纯综合南北的心性学 小结 叁、道教篇 第一章 何谓道教 第一节 道教的定义 第二节 道教产生的条件 第三节 道教的特征 第二章 道教的发展史 第一节 方仙道、黄老道和巫鬼道 第二节 汉末早期道教 第三节 魏晋时期过渡性的道教 第四节 南北朝道教的改革和成熟 第五节 隋唐五代道教的繁荣和国教化 第六节 宋辽金元时期道教的繁衍和创新 第七节 明清道教的衰落和世俗化 小结 第三章 道教的科仪、斋醮和戒律 第四章 道教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道教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内地主要道观和道士们的生活 第三节 道教发展的前景 肆、方术篇 第一章 存思、导引、气法、健身术 第一节 按摩、导引和武术 第二节 辟谷、服气与采气 第三节 存思、守一和坐忘 第四节 行暴、布蒸及胎息 第二章 医药、服食和养生 第一节 道教医药学 第二节 服饵、美容和食疗 第三节 衣食起居和摄生 第四节 睡方与睡功 第三章 房中养生学 第一节 房中养生学的文化渊源和见存文献 第二节 房中养生学的历史发展简况 第三节 房中养生学的理论原则和房中术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外丹黄白术 第一节 外丹黄白术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炼丹家的思想脉络和理论体系 第三节 金丹术的操作程序与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