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用历史的批判眼光和文化的比较分析的态度对基督教神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详尽地考察了基督教神学体系及其重要概念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考察了这种演变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内涵,考察了近代启蒙思想对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冲击以及基督教神学家的回应。即叙述了西方神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又阐述了中国人看待这些问题的观点和方式。本书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清晰的逻辑条理,可作为大学本科哲学和宗教专业教材和其他文科专业研究生研讨课的参考资料。本书用作复旦大学文科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基督教概述 第一节 基督教的历史 第二节 基督教的教义第二章 圣经 第一节 基督教《圣经》的特点 第二节 犹太教《圣经》和基督教《旧约圣经》间的一些差别 第三节 《旧约圣经》的形成 第四节 《新约圣经》的形成 第五节 《圣经》的性问题 第六节 现代的批判精神和圣经应用的新原则第三章 上帝 第一节 基督教的上帝观念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旧约圣经》中的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的观念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上帝观念 第四节 理性的时代和上帝的“隐遁” 第五节 当代神学家的上帝观念第四章 启示 第一节 基督教启示观念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的启示学说 第三节 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新教的启示观及其引发的问题 第四节 近代的理性精神及其对基督教启示观的挑战 第五节 当代基督教启示观的新模式第五章 创造和护佑 第一节 基督教的创世和护佑观念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圣经》的创世叙事故事和希腊的宇宙论哲学 第三节 早期基督教关于创世和护佑问题的争论 第四节 近代思想意识对基督教传统的创世观和护佑观的挑战和重构 第五节 当代神学界对创世和护佑的讨论第六章 人 第一节 基督教人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古代和中世纪基督教关于人的学说 第三节 近代思想意识中的人的观念 第四节 当代基督教神学家尝试重构神学人类学第七章 罪与恶 第一节 基督教有关罪和恶的观念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在有关罪和恶的问题上的争论 第三节 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新教和天主教在有关罪和恶的问题上的争论 第四节 基督教的罪和恶的观念在现代的反思和重构第八章 基督和拯救 第一节 基督教的基督论和拯救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新约中的基督论 第三节 早期基督教在有关基督论问题上的争论 第四节 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拯救学说 第五节 在现代意识挑战下基督教的基督论和拯救观的重构第九章 终末和希望 第一节 基督教的终末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圣经》中的终末论线索 第三节 在古代、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终末论之争 第四节 面对现代社会历史观挑战的基督教终末论第十章 宗教的定义及其理解之途径 第一节 宗教的定义问题 第二节 语用学的途径 第三节 现象学的途径 第四节 诠释学的途径 第五节 宗教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后记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教皇的无谬性还意味着教皇领导下的全体教会的无谬性,意味着全体教会的一致看法和教会的公会议的决议的无谬性。这样的决议往往是以教义(dogma)形式颁布的。教义是用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述的宗教学说,它不是供讨论的,而是要求教徒相信的,因而教义也就是信条。按照天主教的传统,教义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它必须以圣经所记载的上帝的启示和耶稣的话为依据,即要么是这些启示和话本身,要么是以此为基础的推论。2,它必须以的形式通过和颁布,举例来说,公元451年举行的卡尔西顿公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通过和颁布了有关耶稣基督位格(person of Christ)的教义。公元1859年教皇庇护九世颁布了。圣母马利亚无沾成胎(im—maculate conception)的教义;以及以上提到:的教皇无谬的教义。一个教徒如果质疑教义的话,就是触犯了教规,就要受到处罚。时至今日梵蒂冈教廷仍然坚持这个原则。:神学家汉斯·昆(Hans Kting)就因质疑教皇的无谬性而受处分。
在政教分离、言论自由的今天,受到教规的处分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不在教会的讲台上发言,还可以在别的讲台上发言,听众可能因而更多,更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在古代和中世纪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那时言论自由没有保障,宗教迫害盛行,一旦谁被宣判为异端,就有杀身之祸。古代和中世纪的神学家都小心翼翼不违背教义和圣经中的话。他们宣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神学的启示真理高于哲学的思辨真理。哲学家的任务无非是用哲学的语言解释神学的语言。这种解释不是创新,而是翻译,把启示的真理翻译为平常的人能懂的话。圣经和教义已经拟定了真理的全部命题,它们是不可动摇的基石,任何哲学体系必须建筑在这样的基石之上。
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基督教神学不能不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死守圣经中的话,往往会与现实相冲突,而且会引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实际上,圣经本身的观点是多元的、不统一的,这尤其表现在旧约和新约之间的差别上,旧约圣经是在犹太社团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当基督教从狭小的犹太人社团的宗教发展成为广阔的希腊罗马文化区域内的宗教的时候,必定要做出某种改革。在旧约圣经中强调要遵循摩西的律法和施行割礼等,这是犹太人的法律
和风俗习惯,而要希腊罗马文化区域内的其他民族执行这样的法律和风俗习惯简直是不可能的。圣保罗正视这一现实情况,他写信给各地教会,强调罗马帝国管辖范围内的基督徒应遵守罗马的法律和容许他们不施行割礼等犹太人的风俗习惯。圣保罗的这些观点在当时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但终被早期的基督教教会接受,他的这些书信还被收入在新约中。
如果说犹太教只是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宗教的话,基督教则是在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内部在对圣经的理解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本不足为怪。通过开普世的代表会议,通过讨论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形成统一的纲领和教义,是一种民主集中制,是一种协调基督教内部的分歧和维系基督教统一的方法。西方当代的民主制得益于基督教的普世会议可能更多于希腊罗马的共和政体。
基督教的启示的观念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启示意味着揭幕,意味着把暗藏的东西公诸于众。当启示发生的时候,面纱就被去除了,秘密就显露出来了。
二、启示的事件不是由人的活动发起的,而是由上帝发起的。人是启示的见证者,但不是启示的发起者。启示的发起者就是在启示的事件中所揭示的对象。这也就是说,启示者自己向人揭开自己的面纱,自己主动地把神圣的秘密公布于世。
三、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启示的内容、受启示者的范围、受启示者对启示内容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