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
  • 详情
  • 评价
  • 联系
  • 推荐
立即购买 分享好友 商城首页 商城分类 切换频道 秒杀活动 购物车
1/5
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图1

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

30IP属地 广东
价格 50.00
发货 广东东莞市
数量
-+
库存 100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宗教学,作为一门对人类一切宗教进行综合性的比较研究的学问,属于十大人文科学之一。本书作者从汗牛充栋的西方宗教学著作中选择了50本名著对其进行提要,有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原始文化》、《宗教经验之种种》、《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人类学》、《生存人类学》、《生存神学与未世论》、《论基督徒》、《过程神学》等著作。
本书收录的主要是西方宗教学创立以来的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期通过这些著作来反映西方宗教学的大致风貌。根据实际情况,本书以中译本的西方宗教学名著为主,同时也适当收入了少量十分重要而尚未译成中文的外文原著,以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 本书从已译成中文的当代基督教神学著作中选择了少量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放在宗教学名著之后,供读者参阅,以便从更广阔的背景或领域来了解当代西方宗教学的发展态势以及与基督教神学互动发展的进路与。

目录

吕大吉 序一
卓新平 序二
孙亦平 前言
麦克斯·缪勒 《宗教学导论》(1870年)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1871年)
麦克斯·缪勒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1878年)
威廉·詹姆斯 《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年)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年)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1910-1922年)
爱弥尔·杜尔凯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图腾与禁忌》(1913年)
马克斯·舍勒 《爱的秩序》(1913-1917年)
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1915年)
鲁道夫·奥托 《论“神圣”》(1917年)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金枝》(1922年)
马丁·布伯 《我与你》(1923年)
恩斯特·卡西尔 《神话思维》(1925年)
马林诺夫斯基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1925-1926年)
威廉·施密特 《原始宗教与神话》(1930年)
亨利·柏格森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年)
范·德·莱乌 《宗教的本质与表现形式》(1933年)
列夫·舍斯托夫 《雅典和耶路撒冷:宗教哲学论》(1938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摩西与一神教》(1939年)
米夏·伊利亚德 《宇宙和历史》(1949年)
埃利希·弗洛姆 《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 《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1952年)
米夏·伊利亚德 《神圣与世俗》(1957年)
克里斯托弗·道森 《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1958年)
约阿欣·瓦哈 《比较宗教学》(1928年)
约翰·希克 《宗教哲学》(1963年)
埃文斯·普理查德 《原始宗教理论》(1965年)
彼得·贝格尔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67年)
彼得·贝格尔 《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69年)
罗伯特·N·贝拉 《超越信仰:后传统世界的宗教研究》(1970年)
英格 《宗教的科学研究》(1970年)
R·露伊卡 《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1973年)
埃里克·J·夏普 《比较宗教学史》(1975年)
约翰·麦奎利 《20世纪宗教思想-1900年-1980年的哲学与神学之边缘》(1981年)
赖齐克·柯拉柯夫斯基 《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年)
罗纳德·L·约翰斯通 《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1983年)
斯特伦 《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1985年)
布朗 《宗教心理学》(1987年)
邓尼丝·卡莫迪 《妇女与世界宗教》(1989年)
加里·W· 《宗教起源探索》(1990年)
卡尔·巴特 《教会教义学》(1932年)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狱中书简》(1951年)
保罗·蒂里希 《文化神学》(1959年)
约翰·麦奎利 《谈论上帝》(1967年)
汉斯·昆 《论基督徒》(1974年)
小约翰·科布、大卫·格里芬《过程神学:一个引导性的说明》(1976年)
J·B·默茨 《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1977年)
H·奥特 《不可言说的言说》(1978年)
孙亦平 后记

摘要与插图

泰勒指出,研究古代文化遗留的意义重大。因为对于进步的文化。以及所有的科学文化,比较高层次的态度应该是,尊敬前人,但不卑躬屈膝;从过去获益,但不为了过去而牺牲现在。公正的研究可以向我们证明:我们的观念和习俗中许多东西的存在,与其说是因为宅好,不如说是因为它老。但是,当我们遇到有害的迷信的时候,我们掌握了这样的事实,这事实证明了迷信是蒙昧文化所特有的,是同文化不相容的东西,而文化是力图消灭它们的,那么我们就得到了跟这些迷信做斗争的令人信服的论据。了解现代文化和始的蒙昧人之间的那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那么,谁就不会再去责难那些注意和用力研究级和重要的民族学事实的研究者。
  三、感情语言和模拟语言
  在探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把各民族不同文明阶段的语法和词典都加以比较,就可见在语言方面,现代人似乎还是大量地使用着蒙昧人的表述方法,只不过在解决细节问题上有所扩充和改进。泰勒认为,感情语言和模拟语言是原始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中直接表达意思的是声音成分。如果将所有语言加以检验就会发现,人们天生就能直接发出这些声音,并能直接理解它们。这些语音所具有感叹或模拟的特征,具有并非是人们从父母那儿继承下来或者从外国人那儿借取过来的意义,而是直接取自声音世界并用之于感觉世界的意义。泰勒认为,在一切语言中,一大批语词都有一个适应与变更的长期过程,概念与声音的联系在此过程中还不能被明确地辨认出来,就产生了对语言起源的推测。
  泰勒通过调查而发现,蒙昧民族具有高度的语言才能,可以直接用带情绪的声调和感叹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用惟妙惟肖的模拟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重新产生他们自己作为思想表达方法的直接带情绪的发声,并能把新产生的语音引入他们原有的语言词汇之中。同时,组成口头语言的各种成分,如说话、悦耳的韵律和语调中的姿势、面部表情、情感声调、强调、力度、速度等,以及元音辅音的组成物,都构成了清晰说话的要素。通过追溯语词的历史,是感叹词、模拟声以及它们的派生词和或多或少具有同源特征的语言中的某些其他成分,就可以从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语言当中,寻找到更多证据,以说明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泰勒认为,人与人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其身体各部位姿势的变化,与其情感变化的细微层次是一致的,因此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和情感声调就成了说话的三个重要因素。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包括人的外表状况、肢体姿态、面部表情,这些都被视为是口头语言的重要附加语。当人们彼此注意时,留心对方的面部表情。可见面部表情无疑是一个征兆,它展示出说话人的心态,展示出他的各种情感——喜悦或厌恶、骄傲或谦卑、坚定或怀疑等。情感声调则直接表达了说话人的感情,它与身姿表达方式之间没有天然的联系。
  如果将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和情感声调这一切影响说话的成分排除掉,就可把说话进一步缩减在常规的清晰语音系统之内加以分析。语法学家和比较语言学家们,习惯_}:把这个语音系统看做语言。这些清晰的语音,能够用元音和辅音记号大致记下,并配以重音符号或其他有意义的符号。任何学过给每个字母一个正确发音的人,都可以朗读这些书面记号。元音由悦耳的音质和音高来决定。音质不是独立确定的,它依赖于伴随基音一起发出的和谐泛音。音高的作用在于通过升调和降调使其赋予不同的意义。辅音的原理要比元音原理晦涩得多,它们不是像元音那样悦耳的振动音,而是陪伴元音的噪音。这类噪音不可避免地数量庞杂。世界上每一种实用的语言或方言,都是挑选出有限的一批确定的元音和辅音,并保持每个音大致过得去的性
举报
收藏 0
买家评价
正在加载评价详情...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VIP会员第2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