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对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和俄罗斯(苏联)体制的饿转型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是文化传统和现实观念等制约因素的分析,论证大国体制转型渐进优于激进,并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俄罗斯的“激进”转型模式,先以政治“公开化”为突破口,当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生产逐年下滑之后,又开始推行“休克疗法”,大规模的放开价格和全面私有化,打断了原有的经济联系,导致生产下降和国家财政能力的弱化,加之政治纷争和文化的对立,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中国的“渐进”转型模式,合理的选择了体制转型的起点和具体方式,使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得以提高,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培育了市场观念,又为转型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本书阐述了中俄两国的体制转型深入发展的途径:依法治国和体制创新,克服权力市场化,提高国家的控制能力,扩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新型的政治文化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基本的概念体系 四 研究中俄体制转型模式问题的意义 第二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进程的宏观描述 一 中俄体制转型进程时间内涵的界定和背景 二 俄罗斯(苏联)体制转型的进程 三 中国体制转型进程的宏观描述 第三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社会历史背景的比较 一 中俄体制转型历史传统的比较 二 中俄体制转型的国情背景的比较 三 中俄体制转型的社会政治背景分析 第四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原因比较 一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经济原因分析 二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社会过程和心理原因分析 三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形成的体制原因分析 四 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政治文化原因分析 第五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中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评述 一 苏联解体的体制原因分析 二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评述 三 叶利钦改革思想简评 四 俄罗斯“私有化”评述 五 渐进改革思想研究 第六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与国家控制能力 一 两种体制转型方式与国家财政控制能力 二 两种体制转型方式与国家的法制化能力 三 中俄两种体制转型方式与国民文化的整合能力 第七章 中俄两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合理性(一) 一 中俄两种体制转型模式的社会后果 二 体制本身的约束条件与渐进转型模式的合理性 三 中俄两国国情的特殊性与渐进转型模式的合理性 四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的背景与渐进转型模式的合理性 第八章 中俄两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合理性(二) 一 中俄两国转型时期贫富分化的状况 二 中俄两国贫富分化的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 中俄两国居民贫富分化与社会中间阶层 四 中俄两国居民收入贫富分化与社会稳定 五 中俄两国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九章 中俄两国体制转型模式的比较 一 第一个层次:同其他不同性质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 二 第二个层次:同原来实行计划经济国家转型的比较 三 第三个层次:同采用激进转型模式比较成功的国家进行比较 四 俄罗斯学者和其他国家学者论中俄体制转型问题 第十章 中俄两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深入的途径 一 俄罗斯渐进转型模式的全面实施 二 中国渐进体制转型模式的伟绩及局限 三 俄罗斯经济发展深层次的障碍因素 四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障碍性因素 五 中俄渐进体制转型模式深入的途径 六 中国体制转型深入的基本原则 主要参考书目
摘要与插图
(二)中俄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俄罗斯民族崇拜的政治文化中,一个基本,“是它深刻的人文精神”。从世界政治文化发展的总体来看,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人们开始承认人的作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但在俄罗斯哲学家看来,世界是人的一部分,因为人远远大于人本身,之所以这样,
在于人存在一种大不可量的东西,这就是人的精神世界。俄国哲学家眼中的人是三维的人:人是精神——灵魂——肉体的有机体;精神是超自然的,是人的本质的体现②。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一方面要揭露现实中对人,是对人的精神的奴役;另一方面,对人的精神实在性予以证明:人的精神之所以是一种真实存在,是因为人性之中内在地包含着神性。神人学说是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基本主题之一④。这种哲学上的神入学说反映到政治文化中来,使俄国政治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民性”内容,这种“人民性”同东正教文化的结合,产生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救世主义倾向,即拯救人类的思想。应该看到,宗教对俄国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东正教中的救世主义是俄罗斯人道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宗教是对人类的关怀,它在俄国人身上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使命感,认为拯救人类是自己的义务,按照俄国人的说法,这是一种救世主义,这种救世主义与东正教的产生有关。公元9世纪起君士坦丁堡教会开始向东欧和北方传教,并将圣经译成斯拉夫语。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公国大公弗拉基米尔皈依基督教,宣布东正教为国教。1054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和罗马教皇利奥九世为审定教义和人事安排等问题大动肝火,各将对方开除教籍了事,东西方教会因而正式分裂。此后,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东部教会则自称“正教”,因宗教仪式中主要用希腊语,故又称“希腊正教”,是为中世纪拜占庭的国教。13世纪初’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册封威尼斯人莫洛西尼为君士坦丁堡任拉丁宗教主,使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的权力受挫,也使东西方教会矛盾达到顶点。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后,俄罗斯正教会在东正教的地位逐渐上升。救世主义在俄国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思潮。
在基督教的历罗马曾长期被认为是基督教的中心,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都君士坦丁堡意欲取而代之,以第二个罗马自居。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基督教徒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出现了把莫斯科称为第三罗马的说法,认为俄国人注定负有捍卫和发扬基督教的历史使命,俄国是基督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的希望所在。也正因为如此,俄罗斯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是上帝的选民,俄国则是“惟一被赋予某种使命并正在把整个欧洲作为某种腐朽物、面目狰狞的恶魔和注定要灭亡的东西而加以推翻的国家”①。“在正在到来的世界历史时期,俄罗斯的使命是把自己的新想法告诉世界,正如拉丁国家和日尔曼国家已经做过的那样。以俄罗斯为的斯拉夫族人应该揭示出自己的精神能力,使自己的得到神启的魂灵得到展示,斯拉夫族正在取代那些曾经发挥过自己的作用的民族,这些民族已经衰落了,而斯拉夫族,是属于未来的民族。……在俄罗斯,早就出现了这样的预感,认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终将到来,那时,俄罗斯将被赋予在精神方面实现重大发现的使命,而世界精神生活的中心将移至俄国”①。有人甚至提出,一切圣徒都讲俄语。这种救世主义也通过东正教的教义反映出来,东正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亚当的原罪中犯了罪,拯救既要依靠自己,也要依靠天主,而要的是自身必须择善,天主才能帮助他们,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起来进行行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