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
  • 详情
  • 评价
  • 联系
  • 推荐
立即购买 分享好友 商城首页 商城分类 切换频道 秒杀活动 购物车
1/5
午后的岁月 叶兆言称其为自己zui特别的访谈录,少量多年,重装归来。有名作家叶兆言与其至交契友、学者型作家余斌,历时半年,多达十二次,诚笃朴质旗鼓相当的访谈图1

午后的岁月 叶兆言称其为自己zui特别的访谈录,少量多年,重装归来。有名作家叶兆言与其至交契友、学者型作家余斌,历时半年,多达十二次,诚笃朴质旗鼓相当的访谈

40IP属地 广东
价格 32.30
发货 广东东莞市
数量
-+
库存 100
商品详情

二〇〇〇年二月十八日
想上大学的欲望那么强烈,超过了其他冲动
二〇〇〇年二月二十四日
在我看来,陈先生倒更像一位私塾先生
二〇〇〇年三月五日
学校毕竟是个相对好的地方,学校不好,外面的世界更糟
二〇〇〇年三月十四日
你知道我性格里很糟糕的一面,别人若不把我当人,我就不把自己当人
二〇〇〇年三月二十一日
现代文学总体上是平庸的,还不如说是那些史料对我有些好处
二〇〇〇年四月五日
我想我的世界观,我的文学标准和尺度,都是外国文学作品给的
二〇〇〇年五月二日
要是你被流放,我劝你带上一本《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就足够了。说到底,我还是喜欢周作人,他一生好像在写一部著作
二〇〇〇年五月十五日
诺贝尔奖注定是尴尬的,注定让中国作家哭笑不得
二〇〇〇年五月二十三日
好电影会使作家产生强烈的试一试的欲望
二〇〇〇年六月二十日
作家有时越写脾气越大,越写越理直气壮地有许多坏脾气
二〇〇〇年七月八日
我经常感觉到自己很无聊,很平庸,枯燥无味,整个是架写作机器
二〇〇〇年七月十五日
作家永远是单数。如果一个作家仅仅是靠和另外几个作家名字连在一起而存在,那是件很煞风景的事
附录:柳树开始的对话
跋,  ,世纪之初午后的时光,一对至交契友,十数次直抵灵魂的对谈,饱含温情,从野蛮生长的少年,到蓬勃恣肆的青年,再到平淡如水的中年,言说一代人的青春往事与文化情怀。他们从古典谈到现代,从外国文学谈到诺贝尔奖,从骑行远游千岛湖,到埋首史料做研究,时而凌空高蹈,时而回望俗世。这是对友谊的纪念,也是对岁月的重温,更是对逝去的青年精神的追忆。,     二〇〇〇年二月十八日 想上大学的欲望那么强烈,超过了其他冲动 余斌(以下简称“余”):好像你对“访谈”有过微辞,现在却想通过访谈的形式,弄一本书出来,是不是觉得有些尴尬? 叶兆言(以下简称“叶”):是的,不仅尴尬,而且有些发怵。见过一些和我有关的访谈录,总是忍不住想,这些东西是否真和我有关。有人根本就没和我谈过话,仍然写了这样的文章,有人确实访谈过,可是变成了文字,怪怪的,自己看着都觉得陌生,人赃俱获,你还真不能说什么。 余 :我们只是聊聊天,你别老想那会是一本书。不就是清谈吗?你讨厌演讲,清谈我知道你是不反对的,而且喜欢清谈。据说现在常有人请你去演讲,真难想象你如何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但几个人在一起聊起来你的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我是领教过的,想当年我们在一起很重要的活动就是清谈,聊上半天还欲罢不能也是常有的事。当然有不少言不及义的废话,不过也有些是可以美其名曰“火花”的。这么些年过去,阅历广了,又积下许多写作的甘苦,聊起来必有另一番兴味,过去我们时常谈论的话题再拿出来谈,也会谈出一些新意来,没准里面就有不少火花。你不是总喜欢说,要用文字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固定下来,因为思想的火花一闪即灭吗?现在我们做的事,只不过是把说过的话变成文字,虽然说过的话不一定有思想。电话里你说已经为访谈录想好了书名,“午后的岁月”,说明你还是有备而来。怎么还没谈,倒已先想好了书名呢? 叶 :这是我的习惯,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名字,我就没办法开始工作,人是一个习惯的动物。 余 :你就先来一番“破题”吧。 叶 :很简单,每天上午我都写作,写作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写完了,一天也就结束了,换句话说,一天刚刚开始。这本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在午后进行的,是我生命中另外的一部分。它既是一个现在时态,不断地开始和延伸,也是一个过去时态,因为说的都是过去的事情。 余 :通常的说法似乎应该是“午后的时光”——有点英国人喝下午茶的味道——“岁月”在后面好像有点拖不动。不过我觉得这书名不错:在通与不通、有理无理之间,歪打正着,有几分词语上的陌生化效果,也许有点异样才更容易让你找到你所需要的谈话感觉? 叶 :也许是吧。 余 :好,言归正传。不止一次听你谈到过想上大学,这好像是桩谈起来总是能让你激动的事,那我们今天就从想上大学开始谈起,如何? 叶 :行。你比我小三岁,从表面上看,我们两个有相似的经历,在大学同窗七年,但更多的还是不同的经历。虽然你也当过工人,但毕竟你才干了几天,你没有这种想上学的强烈体验,而我对读书的迫切愿望,现在回想起来,是很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情。整个青年时代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想读书,当我打开这个话题时,就觉得津津有味。人总是会情不自地回忆,我有很多散文都写过这件事情,其中有一篇散文的标题就是《想读书》。我中学毕业是一九七四年,程度很好低。我想中国很没有文化的一代人,就是比我大三四岁,然后到我为止的这一代,因为前面有老三届,起码中学教育是完整的,在我后面的这一批,譬如你们,赶上回中央主持工作,还稍微学到一点东西。我毕业的时候,数学考的是珠算,而且只学到乘法,整个几何只做了一个模型。这种程度和现在初一的学生差不多。现在,我女儿总说,你们那时候书是怎么读的,快活死了。 余 :我也就晚你几届,好不到哪儿去。刚上中学时物理、化学这些课都没,那时叫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 叶 :但你们好歹赶上了一个“回潮”,我们整个没这概念。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初中毕业,班上有很多年龄大的人,初中毕业就可以工作了,当然他们很高兴,早工作早拿钱,而且工龄也长了。我的年龄得继续上高中。高中是两年半,整个高中期间,每年学工一个月,学农一个月,还要军训,几乎没好好读过书。整个中学给我的印象,只是到临考试时背一下课本,能这么做,已经是好学生。 余 :那时就有想读书的情结了吗?想学些什么? 叶 :当然不会。一个人在读中学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脑子。轻轻松松,这有什么不好? 余 :也是。否则就要算天生的“读书种子”了。那你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强烈的想读书的愿望? 叶 :中学毕业,特别是当了工人以后。人总是在失去了什么以后,才会感到珍贵。高中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是我一生中很悠闲的一个阶段,那是真正的无所事事。高中毕业我待业一年,这一年实际上是我爷爷的秘书,我照顾老人家,听他聊天,陪他去看他的朋友,在他的身边乱看书,看了很多现代派诗人的诗。当时人活着对什么无所谓,因为这个社会没有任何希望,没有前途这样的概念。按照当时的标准,我面前的路倒是比较光明,我是独子,不要下农村,迟早会有个工作,我当时没有危机感。待业一年后,祖父依依不舍地让我回南京工作,因为当时工人阶级是个很美好的词,他没有阻拦我,我进工厂的时候,
举报
收藏 0
买家评价
正在加载评价详情...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