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
  • 详情
  • 评价
  • 联系
  • 推荐
立即购买 分享好友 商城首页 商城分类 切换频道 秒杀活动 购物车
1/5
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图1

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70IP属地 广东
价格 95.00
发货 广东东莞市
数量
-+
库存 100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浙东锣鼓是中国传统吹打乐的代表乐种之传于浙江东部的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地,其中“嵊州吹打”和“舟山锣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东锣鼓广泛运用于祈神仪式、祭祖仪式、丧葬仪式、婚礼仪式、庙会仪式、节庆仪式、祭海仪式等民间礼俗仪式场域,是仪式行为的音声表达。本书从艺术学的角度探讨浙东锣鼓的艺术特征,从历史学的角度追溯浙东锣鼓的历史渊源,从地理学的角度考察浙东锣鼓的生存环境,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浙东锣鼓的人文背景,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浙东锣鼓的生成基础,从民俗学的角度窥探浙东锣鼓的应用场域,从音乐学的角度诠释浙东锣鼓的音乐形态。本书多维度、全景式地将浙东锣鼓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力求成为一本既关注音乐本体,又探究文化现象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专著。

目录

章浙东锣鼓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地理

节历史渊源3

节人文地理13

章浙东锣鼓的生成基础与流播范围

节生成基础20

节流播区域50

第三章 浙东锣鼓的社能与传统习俗

节社能69

节传统习俗93

第四章浙东锣鼓的班社分布与传承谱系

节班社分布 123

节传承谱系132

第五章 浙东锣鼓的乐队编制与演奏形式

节乐队编制142

节演奏形式155

第六章浙东锣鼓的记谱方式与传统曲目

节记谱方式166

节传统曲目171

第七章 浙东锣鼓的表现形态与音乐特征

节表现形态 179

音乐特征 195

第八章浙东锣鼓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认同

节文化内涵218

节价值认同236

第九章浙东锣鼓的生存现状与传承保护

节生存现状249

节传承保护254

参考文献

;

摘要与插图

浙东锣鼓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地理

浙东锣鼓是流传于浙东地区的传统吹打乐种。据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所载,浙东锣鼓早在明代已广泛流传,其曲调来源于当地民歌和戏曲音乐,如婺剧、昆曲、新昌调腔、绍兴乱弹、京剧曲牌及一部分唱腔。乐队编制各地区不尽相同,常用乐器有先锋(即招军)、大梅花(即大喷呐)、小梅花(即小喷呐)、笛、箫(洞箫)、平胡(即二胡)、碗胡、徽胡、琵琶、小三弦、双清、扬琴等。打击乐器有板鼓、扁鼓、堂鼓、大鼓、小京钱、京钹、次钹、大钹、云锣、马锣、大锣、冬锣、抬锣、柴锣、令锣、闹锣、张板锣、狗叫锣、木鱼、板、双星、酒盅、碟子等。所用乐器依不同地区、不同曲目而变化。有以喷呐为主奏乐器的粗吹锣鼓;有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的细吹锣鼓;有加丝竹乐器的丝竹锣鼓;有不加丝竹乐器的清锣鼓,也叫赤膊锣鼓。有坐奏,也有行奏。它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为密切,旧时,无论婚嫁迎娶、丧葬仪式、祠堂祭祖、迎神赛会、节日灯会和衙门礼仪,都少不了要吹打一番。

据有关史料记载,浙东锣鼓产生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后来,抗倭戚家军在定海、沈家门一带驻扎,在布阵练兵时,常伴以鼓号军乐以壮军威。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清顺治八年(1655年),舟山岛民两次向宁波、绍兴、台州、温州等地往返大迁徙中,带回来传在浙东一带的民间艺术。而这些地区正是浙东锣效的滥觞之地和流播之地。另据民间艺人的口述和明代文人余怀《板桥杂记》、张岱《陶庵梦忆》等著作记载,明代中叶是嵊州、奉化民间吹打乐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民间的婚丧喜庆以及赛龙舟、祈龙求雨、迎神赛会及其他民俗节日,甚民间纠纷后的和事等场合,都要演奏吹打乐。浙东锣鼓的演奏者多为亦农亦艺的民间吹鼓手和道士,从事吹打乐的演奏班社遍布城乡,有进行丧事活动的道士班,专为婚事吹打演唱的坐唱班,清唱戏文和吹吹打打的戏客班(亦名嬉客班),以及专门从事器乐演奏的十番班、锣鼓班、鼓亭班等,各种班、堂、会、社等组织,代代相传,延续不断。尤其在庙会活动中,村村争相上阵,舞龙、舞狮、舞灯、高跷、抬阁,各支队伍互比高低。鞭炮齐鸣,鼓乐高奏,群情振奋,伴奏多以锣鼓为主。可见,浙东锣鼓早在明代已盛行,且广泛应用于民间风俗活动中,并流传今,长盛不衰。这是一种深深扎根于民间沃土并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传统吹打乐。

任何一个乐种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追溯其历史渊源,浙东锣鼓的形成、发展、繁荣、兴衰与区域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信仰休戚相关。传统是淌不息的河流,在区域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在民风民俗的流变过程中,在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在文化观念的嬗变过程中,浙东锣鼓一直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生存着、流传着,它的产展和流变、兴衰,伴随着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贯穿于浙东区域社会文化的发展历史。它是礼俗文化的余音回响,它是仪式行为的音声表达。浙东锣鼓作为民间礼俗活动的伴随形式,作为传统吹打乐的代表乐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作为一种离大众生活的民间音乐,自有它的生存理由和发展需求,我们不能身处其中耳濡目染而无视它的存在。我们追溯它的历史渊源,探寻它的生存环境,是为了从根源上寻找它的基因谱系,探索它的发展轨迹,梳理它的文化脉络。

浙江民间音乐以吹打乐为常见,而吹打乐又以浙东一带为丰富,故有浙东锣鼓之称。这里的浙东是个宽泛的概念,浙江东部沿海自北南的大片区域均是浙东锣鼓的流播区域,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地域范围,如舟山的定海、普陀、嵊泗、岱山,宁波的鄞州、奉化、象山、镇海、余姚、宁海,绍兴的嵊州、上虞、新昌、诸暨,台州的天台、三门、临海、黄岩、路桥、椒江、温岭、玉环,温州的乐清、洞头、瑞安、平阳、苍南、泰顺,皆为本课题考察的对象。这里的锣鼓是广义的概念括民间器乐中的锣鼓乐、鼓吹乐、吹打乐,乃丝竹锣鼓,以及民间歌舞、戏曲、曲艺中担任伴奏的锣鼓,浙东锣鼓广泛存在于各种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生活中,它与其他民间音乐形态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举报
收藏 0
买家评价
正在加载评价详情...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书科技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