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
  • 详情
  • 评价
  • 联系
  • 推荐
立即购买 分享好友 商城首页 商城分类 切换频道 秒杀活动 购物车
1/5
汉中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图1

汉中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

70IP属地 广东
价格 188.00
发货 广东东莞市
数量
-+
库存 100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汉中地方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以“汉中地方文献编年”编制为基础,系统考察和梳理了从春秋时代2019年年底汉中地方文献及方志文献演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对五十余部汉中珍贵地方文献行了多学科角度的深度解读和地方文献案例型研究;结合汉中地域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并充分考虑了基于面向未来发展的必要与实施的可行,创制了与之相关的文创方案十余个,解决了一系列汉中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做什么?”和“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的基本问题,并结合汉中地方文献与地域历史文化予以了方案呈现,旨在地方文献学应用研究领域展开有价值的探索研究。

目录

绪论(1)

章汉中区域之自然与人文概述(11)

节汉中自然地理概述(11)

一、汉中自然地理的空间结构(12)

二、秦岭(13)

三、大巴山(14)

四、汉江(14)

五、汉中盆地(16)

节汉中人文历史述略(17)

一、几块石头磨过(18)

二、青铜耀天汉(19)

三、《诗经》“二南”之发生(21)

四、汉中人口规模的历史演变(22)

五、汉中行政建制的历史变迁(25)

六、汉中地域文化类分(29)

章汉中地方文献的历史分期及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机理(30)

节汉中地方文献探源(30)

一、《诗经》渊源及其价值分析(31)

二、活态的《诗经》文化(31)

三、汉中地方文献源头:《诗经·大雅·旱麓》(33)

节汉中地方文献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机理分析(34)

一、中华传统文化、国家文献与汉中地方文献(35)

二、汉中自然地理空间与汉中地方文献(35)

三、历史名人与汉中地方文献(37)

四、重大历史事件与汉中地方文献(38)

五、历史文化遗存与汉中地方文献(38)

六、文化商旅与汉中地方文献(39)

七、文化与汉中地方文献(40)

八、封建职官制度与汉中地方文献(41)

九、民国报刊与汉中地方文献(42)

十、红色文化与汉中地方文献(43)

十一、汉中地方文献的责任者分析(44)

十二、汉中地方文献的“簇类”现象(44)

第三节汉中地方文献历史分期(45)

一、期——西周北周时期(45)

二、期——隋唐清末(46)

三、第三期——民国时期(47)

四、第四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今(48)

五结(50)

第三章汉中方志文化流变考述(51)

节汉中方志文化的起源与成熟标志(51)

一、汉中方志的起源(51)

二、汉中方志文化走向成熟之标志(53)

节隋唐以后各个历史时期汉中方志文化(55)

一、隋、唐、宋、金、元时期汉中方志发展(56)

二、明、清时期之汉中方志(59)

三、民国时期汉中方志文化概览(65)

四、当代汉中方志文化概览(74)

第三节汉中方志文化之历结(80)

一、方志文献之科学价值(80)

二、汉中方志文化历史结(82)

第四章汉中地方文献重要篇目解读与研究(85)

春秋时代之《诗经·大雅·旱麓》(85)

祝龟之《汉中耆旧传》(87)

常璩之《华阳国志》(88)

郦道元《水经注》之“沔水”篇(89)

甄鸾及其系列数学著述(91)

岳震川之《赐葛堂文集》(94)

严如熤之系列著述(95)

童颜舒之《禹贡通释》《灙源堂诗集》(101)

罗秀书之《褒谷古迹辑略》(103)

周炳垣之《汉南杂咏》(104)

陈才芳之《思痛录》(105)

赵亚曾、黄汲清之《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106)

安汉之《西北垦殖论》《西北农业考察》(108)

黎锦熙之《方志今议》(110)

城固县教育局之《陕西城固县教育概况》(112)

魏席儒之《陕西省第六区经济建设五年计划》(115)

黎琴南之《全县经济调查报告书》(117)

德基、陈恩凤、薛贻源、刘培桐之《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119)

李承三、林超等之《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123)

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委员会汉江工作队之《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128)

史念海之《汉中历史地理》(130)

李星之《诗踪别证》(13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安康水电站库考古队之《陕南考古报告集》(133)

陈显远之《汉中碑石》(134)

黄宝生之《陕南文化概览》(135)

郭荣章之《石门石刻大全》《中国早期秦蜀古道考述》(136)

〔意大利〕南怀谦之《世纪回眸:意大利神父南怀谦清末民初中国写真》(139)

曹玮之《汉中出土商代青铜器》(142)

镇巴县文化馆之《镇巴民汇》(144)

冯之《发现汉中》《宁强县大鱼洞墨书题记》(145)

陈良学之《明清川陕大》(148)

鲁西奇之《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149)

刘清河主编之《汉水文化史》(150)

胡仪元之《汉水流域生态补偿研究》《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核算标准与分配模型研究:以汉江水源地生态补偿为例》(152)

孙启祥之《文化汉中》《蜀道三国史研究》(155)

、梅冬盛主编之《镇巴史话》(158)

吴敏霞之《秦岭碑刻经眼录》《秦岭碑刻的田野调查与价值研究》(159)

刘昌安之《〈诗经〉“二南”研究》(161)

第五章基于汉中地方文献文化创意的探索研究(163)

节地方文献价值如何“萃取”与“活化”(164)

一、研究心得:聆听历史的回音(164)

二、蓄势待发:我们对汉中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观察(168)

三、文化创意是地方文献“活化”的核心技术路径(169)

节基于汉中地方文献的系列文化创意方案(170)

汉中青铜文化广场文化创意方案(171)

“汉中对”主题雕塑文化创意方案(174)

甄鸾纪念馆文化创意方案(177)

城固南乐堡复建文化创意方案(181)

严如熤纪念馆文化创意方案(183)

汉中舆图景观文创方案(186)

何日章石门历险纪念(188)

西北联大汉中办学纪念园文创方案(190)

“山高水长”雕塑小品文化创意方案——黎锦熙与陈迪光纪念(196)

汉中盆地地理考察纪念文化创意方案(198)

汉中市城区引水入城文化创意方案(201)

第三节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汉中全域旅游(207)

一、资源禀赋与汉中全域旅游(207)

二、汉中历史名人塑像(208)

三、汉中市全域旅游问题探讨(218)

四、汉中社会事业发展的其他战略问题(221)

第四节构建地域文化自信(222)

一、文化自信,新时代的国家战略(222)

二、文化自信与地域文化自信(224)

三、构建地域文化自信(226)

参考书目(229)

附录一调研手记(238)

附录二汉中地方文献编年(281)

后记(333)


摘要与插图

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之精华和地方知识体系之载体,存世且能够被发现的地方文献是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资源依托。

文化之地域特征既是社会历史文化生成的基础与规律,也是地方文献发生学的前提与必然,地域历史程及其相互交融共生,逐步形成国家大历史及其文化传统,我国各地域山河各异、风俗不同、环境径庭、语言迥异、气象有别等,正因为如此,文化的地域特质才愈发显著。一般意义上而言,地域历史发轫远远早于国家大历史,地域文化萌生与形成也早于国家文化的初形成,地方文献亦早于国家文献而形成。深入的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必然有助于当代国家历史文化的升华。悠悠万世,代际湮没,要廓清地域历史的脉络、事实与规律,需要依托地域考古材料与地方文献,诚如贾三强先生所言:“历的文明,文物只是一端,而文献则构成另外一端。无文物则不赌其容,无文献则不知其故。文物为体,文献则为神,着此一睛,则飞龙在天。”①地下文物的获取须运用现代考古技术与方法,其阶段成果经文献化后,则可以丰富地方文献的种类,科学地揭示地域文化。而对地方文献的系统搜集、整理与研究则是一项基础工作,综合考古发掘成果与地方文献研究成果的方法,即20世纪初国维提出与倡导的“二重证据法”,不仅是国史研究的基本范式,而且这一范式在地域文化历史研究中,具有同样的方法论意义与价值。

1.地方文献乃人类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

文献作为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在现代已经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文化遗产,这是全球共识。文献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记忆”系统的见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并牵头组织实施的“世界记忆工程”(Memory of theWorld)项目,旨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的重要和保藏必要的认识,从此“记忆”成为档案馆界、图书馆界、博物馆界继“信息”与“知识”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范畴,世界各国都将文献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文献遗产通用指南》(General Guidelines to Safeguard documentaryHeritage),确立了文献遗产价值的评价标准,即历史证据价值、审美价值、族群或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价值维度,地方文献具备。

毫无疑问,地方文献是指在特定地域生成、产生的文本,是记录特定地域地方知识的物质载体。地方文献概念的形成与提出,在于其有别于历史典籍与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文献的特点,同时地方文献也是文化地域的表征,它与国家文献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文献资源整体。地方文献与国家文献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与知识体系的互动关系,一般意义上,地方文献是国家文献形成的源头活水,也存在某一部地方文献既是地域知识体系的凝结,也具有国家文化的价值属,如蜀道文献等。地方文献具备地域文化的历史证据价值、审美价值、族群或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多元价值维度,是人类文献遗产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

2.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在我们迈入新时代的今天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其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国家顶层设计,而文化自信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地域社会基础,即我国各地域应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夯实地域文化自信基础,服务于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各地域在此方面大有作为,并可以此助推、各地域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系统搜集、整理与深入研究,再结合地域考古材料,充分发掘与有效利用其历史证据、审美、精神、科学及社会价值,梳理并廓清地域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萃取”地域文化特质、精神与魂魄,是建立地域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亦是地方文献价值核心之所在。

3.地方文献研究的新视野:“地方知识”理论

以文献为主体的知识世界,在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的“三个世界”理论创建领域,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领域—▁“世界3”,即“客观知识世界”,他感叹道:“人类的知识现象无疑是我们宇宙中的奇迹。”②发轫于古希腊文明现代科学技术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由于其强大……

举报
收藏 0
买家评价
正在加载评价详情...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博文图书网

管理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