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各种期刊发表的陶瓷绘画艺术创作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括陶瓷艺术鉴赏、评论、创作,以及部分其他当代艺术家、策展人、文化学者、评论员等围绕陶瓷艺术的研究与发展而写的各种理论文章。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为传统与当代陶瓷绘画;部分为陶瓷绘画的形式语言;第三部分为陶瓷材料与技艺;第四部分为从事陶瓷绘画艺术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本书试图以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理论,策展人、文化学者、收藏爱好者对当代陶瓷绘画的鉴赏心得与文化心理诉求。
目录
瓷画梦
“陶瓷绘画”概念引发的若干思考/002
十一届美展陶艺展的傲慢与偏见/015
十三届美展陶艺与瓷画审美的反思/020
色釉艺术与传统戏曲的诗共舞/028
——高温颜色釉彩绘系列作品《牡丹亭》诗意象创作
随感
语言·实验
高温颜色釉彩绘意境研究/047
绘画艺术中感表达/056
油画创作教学与名画欣赏的启示/063
材料・工艺
浅谈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之间的联系/069
与《瓷器》对话/076
将自然心灵化/082
▁▁陶艺《》探索随想
我的窑变之路/086
窑变“国戏”系列自述/089
传承・创新
陶瓷上的民族文化格/092
浅析陶瓷艺术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化/103
古彩瓷绘画的艺术风格/110
“表现主义”对当代高温颜色釉陶瓷绘画的美学影响/117
景德镇瓷画理应在世界对话中发挥作用浅析/126
当代陶艺审美与创新/129
——以2019陶溪川陶艺邀请展为例
瓷艺·时代
当代景德镇陶瓷美术现象之观察/1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瓷艺术发展/149
——以景德镇陶瓷为例
景德镇陶瓷需要经典文化/161
景德镇瓷画现象浅议/171
浅议景德镇新陶瓷文化/177
摘要与插图
“陶瓷绘画”这一术语随着整个美术界大繁荣而兴,伴着艺术市场活跃繁盛而起,逐渐被陶瓷美术界所认识。1949年以前,景德镇民间画瓷为“画红”,将从事陶瓷绘画的画工叫作“红店佬”。新中国成立后,画瓷在景德镇慢慢演化成“陶瓷美术”。
有关陶瓷方面的绘画,通常叫彩绘,但在全国美术圈仍“陶瓷绘画”称之为工艺美术。从中学美术教材到大学美术教材,从美术类专业学术期刊到全国美术展及美术史论书籍,似乎陶瓷天生因工艺繁复而被贴上“工艺美术”的标签。随着绘画的发展,中国美术界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西方的先锋、表现,后现代主义,波普艺术几乎被中国当代艺术家模仿了个遍。再后来的装置、影像、行为等艺术的流行,意味着中国传统的国、油、版、雕画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冲击。中国美术理论界渐渐产生了既借鉴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等又与之不同的“架上绘画”。“架上绘画”抛弃面绘画的手段,是绘能、材料、技巧、形式、教学方法在美学意义上的一次转折。其间,“架上绘画”也在不断地向前演变,逐渐诞生了综合材料艺术,即以各种材行绘画实验,探索绘画艺术新的综合的可能,例如以金属玻璃、陶瓷、树脂、废旧物作为材料。“陶瓷绘画”“架上绘画”和综合材料等艺术的不断影响下,渐渐地与陶瓷界的一些美术人士产生共鸣,尤其是一些从事陶瓷绘画的青年画家,他们干脆称自己的艺术是陶瓷绘画艺术。他们想区别于传统的陶瓷彩绘,甚许多官方、民间陶瓷活动都逐渐以“陶瓷绘画”为名来开展。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某些院校也先后开设“陶瓷绘画”专业,某些画院的画师们也视“陶瓷绘画”为时尚。随着时代的变迁,陶瓷美术的门类不断发展壮大,引发了传统与当代、传统与创新、传统与继承、传统与工艺、传统与装饰等新老问题交织。“陶瓷绘画”夹在其间,引发学术上的诸多思考。
一、陶瓷绘画与其他架上绘画的区别、联系
陶瓷绘画与架上绘画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有一样的审美目标,通过对材料及技法的运用来对艺术符号的形体、色彩、线条、质感、量感、节奏、比例、构图等绘画要行综合创造、组合、取舍,终试图表现自己对社会、自然、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思想情感。
绘画发展今,学术上大致有以下这些专门学科:国画(工笔、写意)、油画、水彩(粉)画、版画、水墨、年画、素描画。按照题材内容不同来区分,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