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的史料分类基本借鉴《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分为寺院兴废、高僧大德、名家诗文、逸闻杂记、考古发掘史料和外国史料六个部分。《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辑录的是为《折疑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二书未收录,而能反映南京大报恩寺某个时代的基本面貌或跨时代的重要变革,或其对各个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影响的史料。因此,它并不是一部南京大报恩寺的史料书,或者说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大报恩寺史志,而是对《折疑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二书的补充,三者一起共同组成为一部大报恩寺史料书,成为一部南京大报恩寺全史。
目录
一、寺院兴废二、高僧大德三、名家诗文四、逸闻杂记五、考古发掘史料六、外国史料
摘要与插图
一、寺院兴废
东晋金陵长干塔者,今在润州江宁县故扬都朱雀门东南古越城东,废长干寺内。昔西晋未统江南,是称吴国,于长干旧里有古塔地,即育所构也,依于邑里。既崩,子亮立。孙琳执政,五凤中,毁除佛寺,此塔同湮,而舍利潜地。之后,诸僧颇依故处而居,起塔三层。既不得旧塔之基,事迹无没,莫之或识。东晋咸安二年,简文立塔三层。孝武上金相轮露盘。《冥祥记》云:“简文有意兴构,未遂而崩。”即三层之塔,疑是先立。孝武太元末,有并州西河沙门刘慧达,本名萨何,见于僧传,来寻古塔,莫知其地。乃登越城四望,独见长干有异气,便往礼拜而居焉。时于昏夕,每有光明。迁记其处,掘之入地丈许,得三石碑,长六尺。中央一碑,凿开方孔,内有铁、银、金三函相重,于金函内有三舍利,光明映彻,及爪甲一枚,又有一发,申可数尺,旋则成螺,光彩照耀,咸以为育之所藏也。即从塔北,更筑一塔,孝武加为三层。故寺有两塔,西边是育古塔也。
丹阳尹雅奉五斗米道,常谓宜黜佛法,除毁塔寺。其日下诏,令会稽道子将雅观焉。时沙门正行舍利,雅拨翻其钵,而舍利附于器内,终不坠落。更贮清水燔香,咒曰:“丹阳酷不信法,世尊威灵,愿有以津示。”应声光明,焕然腾发。雅自此后,虽未能精,终身不复诬訾佛法。梁大同中,月犯五车,老人星见,改造长干寺阿育塔,出舍利、发、爪幸寺,设大无碍法会。下诏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万物不得齐其蠢生,二仪不得恒其覆载。故劳逸异年,欢惨殊日。去岁失稔,斗粟贵腾,民在困穷,运臻斯滥。原情察理,或有可矜。下车问罪,闻诸往诰。责归元首,实在朕躬。若皆以法绳,则自新无路。《书》不云乎:‘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易》曰:‘之义,大矣哉!’今真形舍利复见于世,逢希有之事,起难遭之想。今出阿育寺,设无碍会,耆年童齿,莫不欣悦,如积饥得食,如久别见亲,幽显归心,颙仰。士女霞布,冠盖云集。同时布德,允叶人灵。凡天下罪无轻重,皆赦除之。”今润州江宁故地,但有砖基三层,并刹佛殿,余则榛木荒丛,非人所涉,示是古基而已。频有大虫,发塔基者多自死,而深人希,惟有恶兽,于中产育。或衔鹿而血污塔者,寻被打扑,号叫惊人。今去永安坊张侯桥七八里。
余本住京师曲池日严寺,寺即隋炀所造。昔在晋蕃,作镇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乃发长干寺塔下,取之入京,埋于日严塔下,施铭于上。于时,江南大德五十余人咸言:“京师塔下舍利非育者,育者乃长干本寺。”而不测其是非也。武德七年,日严寺废,僧徒散配,房宇官收,惟舍利塔无人守护。守塘属官,事须移徙。余师徒十人,配住崇义。乃发掘塔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如黍米,并爪一枚,少有黄色,并白发数十,余有杂宝、琉璃古器等以大铜函盛之。检无螺发,又疑爪黄而小如人者。寻佛倍人,爪赤铜色,今则不尔。乃将崇义寺佛堂西南塔下,依旧以大石函盛之,本铭覆上,埋于地府。余问隋初南僧,咸曰:“爪、发,梁武帝者,舍利则有疑焉。”埋之本铭,置于其上。据事以量,则长干佛骨颇移于帝里。然江南古塔,犹有神异,崇义所流,盖蔑如也,故两述之矣。但年岁绵远,后人莫测,略编斯纪,以显厥缘云。
(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一《东晋金陵长干塔》,《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18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