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第一章
1、新朝第一大案
2、催命符
3、真正的对手
4、决战安庆
第二章
1、孤岛
2、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上海
3、关键先生
4、梦想照进现实
第三章
1、我是无家失群雁
2、湘军是所大学校
3、庐州团练ABC
第四章
1、安庆往事
2、淮军第一悍将
3、拉到篮里便是菜
第五章
1、危险的旅程
2、和尚不亲帽子亲
3、叫花子兵进上海
第六章
1、自己的孩子自己疼
2、站直了,别趴下
3、强龙要压地头蛇
第七章
1、上海滩的反腐风暴
2、我的地盘我做主
3、东征第一大捷
第八章
1、上海滩的牛虻鬼子
2、华尔时代
3、秘密交易
4、一箭双雕
第九章
1、打胜仗才是硬道理
2、头脑风暴
3、根本之争
第十章
1、顾此失彼
2、回天乏术
3、堡垒易从内部攻破
4、血浅姑苏为哪般
第十一章
1、不依不饶
2、道义乎?利益乎?
3、对症下药
4、怨恨入心要发芽
第十二章
1、球的另一种踢法
2、天京悲歌
3、十万大裁军
第十三章
1、僧格林沁之死
2、一声叹息
3、指挥失灵
4、猫和老虎的故事
第十四章
1、出师不利
2、刘铭传与鲍超
3、万里长墙遇知音
第十五章
1、济宁风波
2、刘秉璋与潘鼎新
3、张宗禹之死
第十六章
1、李鸿章的郁闷
2、一件迷拐案引发的动乱
3、遭遇“教案门”
第十七章
1、丁鬼奴的抵命法
2、李代桃僵
3、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第十八章
1、坐镇北洋
2、自强新政
3、会跑的妖物
4、向前一小步
5、寻找突破口
6、刘麻子放炮
7、将铁路进行到底
第十九章
1、宝海的烟幕弹
2、李鸿章捏起了拳头
3、哑巴吃黄连
第二十章
1、龙性难驯
2、时势造英雄
3、假戏真做
4、与时间赛跑
第二十一章
1、你有炮利,我有山险
2、剑走偏锋
3、一战功成收沪尾
4、封锁与反封锁
第二十二章
1、吴大佬,建奇功
2、王老三,打谅山
3、刘铭传,履新任
第二十三章
1、台湾新政面面观
2、劝君切莫去抬郎
3、一次辞官
第二十四章
1、危险的敌人
2、吴长庆跨海戡乱
3、袁世凯崭露头角
第二十五章
1、啊,海军
2、称职与不称职
3、暗中较量
第二十六章
1、朝鲜风云
2、日本的圈套
3、皇帝的愤怒
4、丰岛悲歌
第二十七章
1、牙山撤退
2、叶大呆子挂帅
3、换帅风波
4、有公足壮海军威
第二十八章
1、君命如山
2、老佛爷放了一句狠话
3、纸糊的老虎
第二十九章
1、的血脉
2、天意高难问
3、疯狂的决定
4、天津保卫战
5、聂将军之歌
尾声
摘要与插图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上海在入冬以后迎来了一场极其罕见的大雪。
飞雪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清晨当人们醒来时,发现大门已被厚厚的积雪封住,天地间银装素裹,茫茫一片。就连黄浦江也结冰封冻,可以行车走马了。
据史料记载,这场大雪是半个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风雪的范围所及,纵横千余里,覆盖了苏、浙、皖、鲁、鄂、湘等广大地区。
大雪究竟预示着什么?上海人众说纷纭,但人们更相信这不是什么好兆头。因为伴随着大雪一起到来的是战争的威胁。
“长毛打来了!”
“李秀成要进攻上海了!”
人们惊恐地议论着。
从11月下旬开始,令人心惊胆颤的消息便一个接一个地传来:金华、台州、宁波先后失守。
11月29日清晨,杭州在被围月余后亦被太平军攻陷。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身亡。两日后,李秀成大破杭州满城。杭州将军瑞昌、副都统杰纯、关福等先后“自杀成仁”,而城中满人纵火自焚、投水自尽,及被杀者约万余。
阳历新年过后,在杭州满城破后仅七日,李秀成便挥师上海,十万大军,三面包围,七路并进。
上海危在旦夕。城内的官绅富商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洋人们也不安起来。早在太平军进军宁波时,他们就试图阻止,但却无济于事。升斗小民们更是人心惶惶,一夕数惊。城内谣言四起,物价飞涨,到处是涌进城的难民,远处还不时传来隆隆的枪炮声,风雪中的上海人几乎被战争的阴云压得抬不起头来。
然而,谁能挽救上海呢?
当时谁也无法回答,直到几个月后,问题才有了答案:拯救上海的是一支仓促组建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出现改变了上海的命运,而上海也成就了这支军队。此后不久,这支初建时只有13营六千五百人的队伍便迅速崛起,并取代湘军,成为晚清的军事集团和政治集团,并影响了晚清历史长达四十多年之久。
一切都开始于上海。历史充满了偶然,也充满了必然。
这就是淮军!
它的统帅是李鸿章!
危险的旅程
公元1862年4月5日,这是新组建的淮军正式开拔的日子。天刚放亮,曾国藩和李鸿章便早早来到了安庆码头。早春的江风迎面吹拂,带着阵阵寒意。第一批前往上海的淮军将士此时已列队完毕,正整装待发。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划,东援上海的行动就要拉开序幕了。
曾国藩身披黑色斗篷,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来到队列前,向将士们挥手致意。薄雾笼罩着,四处飘散。熹微的晨光透过薄雾泛着淡淡的乳白色的光芒。
李鸿章显得有些兴奋。仅仅两个多月,这支后来被称作淮军的武装便迅速组建完成。其总兵力为十三营、六千五百余人。虽然组建时间有些匆忙,人数也十分有限,但毕竟从无到有,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曾国藩的表情始终十分严峻,紧锁的眉宇间似乎透着一丝忧虑。淮军建军后,要的任务便是增援上海。可是如何把这批人安全地送往上海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先,安庆与上海相距千里之遥,路途遥远;其次,从安庆至上海必须穿越江苏省境,而整个苏南基本上都是太平军的地盘。要想穿越太平军的占领区,安全开赴上海,并非易事。
当时有一条进军路线作为选,即由和州、天长、六合穿行,至扬州、镇江,然后抵达上海。这条进军路线的基本要点即避开苏南,绕道苏北。因为苏北的一些地区当时仍在清军控制之下。
曾国藩倾向于走这条路线,认为安全系数较大。年初,他向朝廷报告的实施方案也是主张走这条路线。但这条路线的不足之处是路线较长,而且耗时费力。
上海的官绅们显然等不及了。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太平军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高高悬起,随时都可能砍下来。如果说,年初的大雪阻碍了太平军的行动,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