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流沙河先生的随笔集,一些与书有关的话题,读书心得,书中窥人。亦收了作者为别人的文集所作的序、跋作品十数篇。文章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
目录
《绵阳民间情歌》序…………1
《台湾诗人十二家》序…………4
沱江上的拉船人——张新泉诗集《野水》序…………6
读《文苑星辰文苑风》…………9
《笑话》序言…………11
读《大笑话》…………13
读元刚诗集…………17
观云听泉——《刘云泉书画选》序…………18
为成都人叫魂…………20
《峨眉山诗稿》序…………24
时间的乡愁——序戴树良《老成都·民俗画》…………25
《廖鸿旭自传》序…………27
读《东西方性文化漫笔》…………29
从袍哥谈起——王洪林《四川方言会通》序…………32
车先生外传——车辐《锦城旧事》序…………38
为殷明辉作序…………45
序《我的书房》…………47
《云顶传灯》序…………50
拜见敬容先生…………51
一个时代的终结——序谭楷《星河·雪原》…………54
本能到自觉——李书崇《食道通天》序…………57
给樊妖精写序…………59
《白鱼解字》自序…………61
《正体字回家》缘起…………63
《四川苍蝇馆子》序…………65
《成都旧闻》序言…………67
《故园别》自序…………69
《老成都·芙蓉秋梦》自序…………71
《湖广填四川》读后…………74
《诗话射洪》序…………78
《五八劫》序…………80
《新文学散札》序…………84
序《印象华西坝》…………87
谈《庄子现代版》…………90
台湾诗初来时…………94
森林里有诗…………97
《重放的鲜花》再版序…………102
乡愁三种…………105
为方赫作跋…………109
读伯炎《智慧小语》…………113
悼扬禾…………115
云从哪里来…………118
一峰先生与我…………123
记者范琰与我…………126
惭忆萧也牧…………130
大姐您好…………133
虎洞喝茶看云飞…………136
一大乐事在书室…………140
致马悦然先生…………143
晚窗偷得读书灯…………150
道不明白是真道…………154
古之读书无用论…………157
一部红楼饭碗多…………160
吹不尽的蒲公英…………165
到书本中去…………169
笑读《文坛登龙术》…………177
昔年我读余光中…………181
好书一定要有趣味…………188
令人发笑的诗序…………190
陆放翁家训…………192
少年读《水浒传》…………194
五读《水浒》记…………197
绘画的叠景美…………199
意外留名…………202
喜读《飞碟奇史》…………206
回头不见来时路…………211
同舟夜话…………213
《龙门阵》的四个坚持…………216
移民填蜀我寻根…………218
千呼读书乐…………223
愿做职业读书人…………225
陈垣斥“远东”…………228
代挽联赞巴金…………231
文学不是“方志”…………234
劝诗人写文章…………237
摘要与插图
移民填蜀我寻根老成都历有三次大屠杀,成都人世世代代不可忘。
第一次在西晋东晋之交。公元301年,蜀西氏族豪强李特,纠合流民两万余,自称“镇北大将军”,在绵竹(今德阳市黄许镇),陷广汉,围成都,入城大屠杀。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称“成都王”,后又称帝。政权无文化,作恶不自知,前后播乱达五十年。
第二次在宋元之交。公元1279年,元朝灭南宋,两度陷成都,先后大屠杀。旧《成都县志》载,明代赵防《程氏传》一文内,引用元代贺清权《成都录》云:“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又引用《三卯录》云:“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政权同样无文化,作恶又胜过李特父子。终元一朝,成都残破,毫无起色。
第三次在明清之交,惨酷。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阴历三月十七李自成陷北京后,八月初九张献忠陷成都。入城,张献忠命令屠城三天,即止大杀,不算太凶。张献忠号静轩,原在县衙门当壮勇,升小队长。粗识文字,非农家子。与李自成亦不同志,互相水火为敌。是年阴历十月十六,登极称帝,国名大西,年号大顺。蜀王府改称为皇宫,蜀宫城改称为皇城。也有左右丞相,也有六部尚书。四个干儿子都挂将军印。第二年(1645年)还开科取士,无非装模作样。大杀早已停止,小杀天天非有不可。据当时依附大西政权的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一文,张献忠每日杀人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亦不算多。这是他的政策,盖以此求政权之巩固也。怎知江山仍坐不稳,清军打来,只好逃跑。逃跑前宣布说,必须杀尽蜀人,烧光房子,鸡犬不留,以免资敌。果然说到做到,先杀市民百姓,次杀军队家属,再杀自己的湖北兵,又再杀自己的四川兵。成都所有民房,早就给军队拆作柴烧了,不留一柱一椽。烧蜀王府,片瓦不存。然后率领败兵数十万逃出城,一路杀往西充。逃跑前大屠杀,死男女数十万,剐之割之,制成腌肉,以充军队口粮。盖自明末大乱以来,蜀中田地荒芜日久,早就颗粒无收,仓廪无存,锅釜无粮,不得不吃人也。
小时候听说有张献忠七杀碑,刻大字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似乎蜀人自作恶不可活,他倒是在替天行道。旧时说张献忠剿四川把人杀光了,才有“湖广填四川”。蜀中饥饿死人,逃亡死人,瘟疫死人,估计应占死亡总数百分之八十几。张献忠杀死的也只占百分之十几吧。就这样也绝后了啊,不知为何数十年来还有不少左倾史学家奉他为“农民起义”。惟其如此,所以说成都人不可忘。
史书所载两个细节,读后惊吓不已。一是欧阳直遗书《蜀乱》载,张献忠学朱元璋剥人皮,“先施于蜀府宗室,次及不屈文武官,又次及乡绅,又次及本营将弁。凡所剥人皮,渗以石灰,实以稻草,植以竹竿,插立于王府前街之两旁(今之天府广场),夹道累累,列千百人,遥望如送葬俑。”另一是沈荀蔚《蜀难叙略》载,“王府数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烬。盘龙石柱二,孟蜀时物也。裹纱数十层,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
张献忠把成都毁了。清朝官员在城内找不到作廨署的屋舍,四川省治只好改设在保宁府(今阆中县),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才迁回成都来。当时全川人口大约八万,其中青壮男丁仅一万六千多。成都全城居民才数十户。闾巷不存,旧街难认。到处丛莽,兔走雉飞。有人在南门城墙上向外望,一天之内看见锦江对岸先后共有十三只老虎相继走过。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