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
  • 详情
  • 评价
  • 联系
  • 推荐
立即购买 分享好友 商城首页 商城分类 切换频道 秒杀活动 购物车
1/5
唐诗弥撒曲图1

唐诗弥撒曲

20IP属地 广东
价格 32.00
发货 广东东莞市
数量
-+
库存 100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本书分“卷上 吟咏:三十二个音节”及“卷下 镜铨:三十二个幻象”。“卷上”由“唐诗弥撒曲”“感遇·陈子昂”“瞽”“月亮锄”四部分共三十二诗歌组成,“卷下”是为三十二诗歌配置的一〇九条注文,由诗歌而引发出的这些知识性的注文,包罗广泛,再现了唐代的民族史、风情史、语言史和文化史。作者试图打通古典和现代之间的隔阂,以诗歌和注疏的形式读者在欣赏现代诗的同时感受大唐的美,完成对诗意的铨衡阐扬和观照。本书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可供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

目录

序  胡亮
卷上   吟咏:三十二个音节
 
唐诗弥撒曲
一、那时月
二、铜太阳
三、云书
四、望长安
五、胡姬 侠客或诗人
六、剑舞
七、将军归来
八、阳关三叠
九、迦陵频伽
十、豹隠
十一、诗僧
十二、孤舟
十三、凿像
十四、钟声
十五、空山
 
感遇·陈子昂
  十六、毁琴
十七、女王
十八、修竹
十九、凤凰
二十、怀念
二十一、塞外
二十二、囚禁
二十三、夜色

二十四、夺目
二十五、心鼓
二十六、盲窗
二十七、晚霞
月亮锄
二十八、无色之马
二十九、尾生
三十、  月亮锄
三十一、苏小小
三十二、水果
 
卷下   镜铨:三十二个幻象
一、那时月
[弥撒曲][那时的月][捣练][哥舒翰][突厥][西洲] [辋川修篁月如弓] [长啸]
二、铜太阳
   [铜][唐铜][铜声][朝贡][忍冬纹][羲和]、
三、云书
    [突厥][桐叶][雁足][伊阙][敦煌][珠胎夜雨]
四、望长安
    [葱岭][丝绸树][粟特人][龟兹乐工][高车、天竺、楼兰]
五、胡姬 侠客或诗人
    [胡姬][侠客][影恋]
 
 
   
六、剑舞
    [剑器][狂草]
七、将军归来
   [边塞诗][鹣鲽][无定河]
八、阳关三叠
   [阳关曲][摘柳][大漠孤烟]
九、迦陵频伽
   [妙音][螭吻]
十、豹隠
   [楚辞深谷][南山豹][豹纹][豹房]、
十一、诗僧
   [寒山拾得][推敲][曲径禅房]
十二、孤舟
   [孤悬][舟横][鳜鱼]
十三、凿像
   [石头与人][石刻信仰][即石凿像][犍陀罗][鹿野苑]
十四、钟声
[形而上的钟][云外钟声][枫叶渔火]
十五、空山
[空翠][空山万象][蝉与鸟][蚁与梨]
十六、:毁琴
[感遇][千缗之琴]
十七、女王
   [武则天][奉先寺][上阳宫][青柯孤鳞]
十八、修竹
   [东方虬][竹]
十九、凤凰
[苍梧][交颈刷尾]
 
 
二十、怀念
 [黄金台][登幽州台歌]
二十一、塞外
[居延海][大散关][渔阳][征旆]
二十二、囚禁
  [狱中][书床]
二十三、夜色
[诗人之死][风泉月露]
二十四、夺目
[唱和][楚辞与唐诗][瞽][双瞳]
二十五、心鼓
  [鼍][蚩尤]
二十六、盲窗
[占梦][太阳梦][石鼓]
二十七、晚霞
[离朱与象罔][无明][怀沙]
二十八、无色之马
[白驹][风幡][庄子与唐诗][逝者]
二十九、尾生
   [抱柱信][头发]
三十、月亮锄
[南山][月亮或锄头][陶渊明与唐诗]
三十一、苏小小
[小小考][小小缘][梦中]
三十二、水果
[少年游][周邦彦与唐诗]

摘要与插图

卷上  吟咏:三十二个音节  
《唐诗弥撒曲》  
一、那时月  
那时月可不是这样子
它只须从黛云的边缘
从深锁的重楼  纵情的花园
露出一段残辉 
就足以刺瞎世间的满月
那时月喜欢在捣练的子夜出现
素缟在空明中飞舞
与砧声和渴望交织
那时月也有仓促的时候
照了长城外哥舒翰的弯
又照耀西洲的画舫
诗人杯中始终少一个影子
还有一位住在辋川的居士
以幽篁拨响长啸 
此时 月不是月
而是长夜的一张弓箭
弓已拉满弦 弦断万壑风
 
卷下  镜铨:三十二个幻象
一、那时月
 
[弥撒曲]
 
正如我在开篇所写的那样:我们的灵魂无处安放,就让它安放于唐诗吧。诗歌和音乐是近神与灵魂的奇妙语言,而弥撒曲(Mass),则是直接唱给神倾听的,在庄严静穆的管风琴声中,漂泊的灵魂得以暂时安止。
2013年的岁末,整个中国被铅灰色的雾霾所笼罩。有一天,我感觉自己被唐诗的光芒所照耀,整个身心寂静而又寥廓,并且一片明亮。显然,在彼时,唐诗成了我的精神故乡。德国十八世纪后期的天才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认为:哲学就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要想回家的冲动。按照匈牙利学者卢卡奇(Ceorg Lukacs)的说法,这个故乡的核心是古希腊史诗时代。那时的生活与本质是同一的,人们更加真实地为实体所充盈,人们与原型家园有着更贴近的关联,内心流淌着抒情的河流,没有断崖,也没有深渊。人与物,人与天地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卢卡奇诗意地描述道:星光与火焰虽然彼此不同,但不会永远形同路人。因为:火焰是所有星光的心灵,而所有的火焰都披上星光的霓裳。后来,这样的物我同一的境界被割断,甚至被对立和仇恨起来。因此,哲学家们的乡愁,就越来越浓重和悲伤。要怎样才能回去呢?另外一位差不多与诺瓦利斯同时的荷尔德林(Hlderlin)认为:要回到故乡,重新实现原初的统一性,并不能指望哲学,而应该依靠美学、艺术和诗歌。这个故乡,可能很多时候与地理无关,或者再进一步说,凡能让我们的灵魂安静下来、驻足下来的地方——比如伟大的唐诗,就已经接近了故乡的境界。
弥撒行为来源于《圣经》(新约):耶稣在举行的晚餐,将圣饼分发给他的十二个门徒时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牺牲的。接着又把葡萄酒倒给门徒,并说:这是我的血,要为你们和众人而倾流。显然,耶稣在做告别。后来,基督教徒均须在教堂中举行以领圣餐为核心仪式的献祭行为,弥撒曲应运而生。弥撒曲即教士们在举行弥撒祭祀活动时,所演唱的一种程序化的复调风格声乐套曲。其曲调并无伴奏(直到六世纪前后,教堂才被允许使用风琴),由单声部素歌构成,称为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以拉丁文演唱取自《圣经》的歌词。十四世后半叶,开始出现两个或三个甚至四个声部构成的合唱形式,保持着崇高且客观的风格。弥撒曲分普通弥撒和弥撒两大类,用于各种典礼之中。许多音乐大师,如贝多芬(Beethoven)、海顿(Haydn)、莫扎特(Mozart)、巴赫(Bach)等都创作过弥撒曲。西方古典音乐中还有很多由弥撒曲变化而来的作品,名的当数安魂曲,又名追思弥撒。十九世纪的勃拉姆斯(Brahms),曾写下《德意志安魂曲》,后来的柏辽兹(Berlioz)、德沃夏克(Dvoák)也写过安魂曲。英国的戴留斯(Delius)所创作的安魂曲,其歌词来源于声称上帝已死的尼采语录,可谓独树一帜,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那时的月]
 
在没有人
举报
收藏 0
买家评价
正在加载评价详情...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博文图书网

管理员第2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