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位南下老干部,用日记和口述记录下六十五年的故事。她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她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曲折与辉煌历程。
本书作者的日记与口述材料,用质朴的语言记载了作者六十五年来的心路历程,从而唤醒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本书采用日记与口述实录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注重细节,图文并茂力求表现出作者真情实感。一篇篇文章,都倾注着作者对人生点滴小事的感悟,进而以小见大,展现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年来祖国的发展、社会的变迁。
目录
序/1
壹 激情岁月(1949—1965)
第一次写日记/3
脱下军装换上了列宁装/3
穿着睡衣扭秧歌/4
从街上拉回来参加集体婚礼/6
申请参加抗美援朝/7
第一次怀孕时在土改工作团/8
第一次上台讲话/8
回信给父亲没看到滕王阁/9
重返学校读书/10
两个社会两种命运/11
童稚童趣/11
家里请了一位阿姨/12
第一次领到的工资抵了党费/13
女儿没断奶就出差/14
“国”与“锅”/14
江淮上小学/15
十年大庆听阅兵/16
回爱人的老家/17
母子情/18
他乡遇故知/18
烫发受到批评/19
【口述实录】
1. 姥爷把我从秫秸上捡回来/20
2. 苦难的小学经历/21
3. 两个钢蹦的故事/22
4. 我当“半拉子”/23
5. 偷喝奶奶的生鸡蛋/24
6. 借香火的亮光看书/25
7. 野菜中毒,夺走弟弟的小生命/26
8. 病里逃生/27
9. 过年没有饺子吃/28
10. 偷偷报名参军/29
11. 穿着打补丁的长旗袍参军/30
12. 老照片的故事/32
13. 买两斤白糖回家探亲/32
14. 唱着战歌南下/35
15. 蒋介石的油画像丢在地板上/39
16. 偷吃蟠桃中毒/40
17. 坐在炮弹箱上到九江/41
18. 接管吉安/42
19.《南下》一书唤醒激情回忆/43
20. 领导为我改名字/47
21. 颜专员指导我写日记/48
22. 入团入党的经过/49
23. 参加剿匪反霸和土改工作/52
24. 见到水牛吓得我衣服掉入水中/54
25. “你们是毛委员派来的人”/55
26. 第二天才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56
27. 吃南方名菜苦瓜蒸肉丸/57
28. 结识李鹏,携手/58
29.“江淮”名字的由来/61
30. 圆父亲的梦/63
31. 丈夫成了“右倾”老虎/64
32. 收到慰问信的志愿军是我的老乡/66
33. 风雨无阻上夜校/66
34. 苏联传来“布拉吉”/67
35. 罗家婆的故事/68
36. 三代女人的不同命运/69
37. 难时期吃小鸡崽/71
38. 母女装/72
39. 皮鞋上的政治问题/73
40. 路过家乡没能去看父亲/74
41. 学员批评我们搞形式主义/75
42. 父亲“良民证”的由来/76
43. 母亲短暂的一生/78
44. 草房回忆/79
贰 磨难历程(1966—1976)
“”爆发/85
帮李鹏写“认罪书”/86
丈夫被开除党籍/86
丈夫被游街批斗/87
丈夫险遭活埋/88
遭遇抄家/89
下放武宁县/90
在农村第一次包饺子/91
红与黑/92
在乡下过中秋节/94
一个沉闷的国庆节/95
莫名其妙当上大队副书记/95
险当“盲流”/96
由塘山公社“挪”到德安中学/97
日记的坎坷/98
学生上课戏弄老师/100
唐山大地震/101
放爆竹庆贺粉碎“四人帮”/101
【口述实录】
1. 李鹏成为“三反分子”/102
2. 自毁日记/103
3. 李鹏被打成“假党员”/104
4. 丈夫再受“派”迫害/105
5. 父子情深/105
6. 江源的惊人之举/107
7. 李鹏在鸡棚的日子/108
8. 黑白墙壁惹来的麻烦/110
9. 儿女在农村艰难求学/111
10. 女儿帮忙做豆腐/112
11. 第一次喝蛇汤/114
12. 在学习班遭遇批斗抄家/117
13.“割资本主义尾巴”/119
14. 朋友情/120
15.“狗崽子”的由来/122
16.“钵”与“笨”的悲剧/123
17. 三大件的故事/126
18.“高山顶上炼红心”/127
19. 大家叫我“矛盾师傅”/128
20. 兄妹雪夜坟山惊魂/129
21. 顶住“反潮流”歪风/130
22. 为老师们平反/131
23. 逼上讲台/133
24. 军民友谊花盛开/134
25. 在校园悼/135
26. 在唐山大地震的日子里/136
27. 两次放弃加工资/138
叁:再创新业(1977—1991)
三中全会让我们头
摘要与插图
第一次写日记1949年12月30 日■今天,颜专员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说你的名字改好了,由“李麟”改为“李琳”,音不变,笔画减少了。我说谢谢领导。他说,现在谈谈怎样学习的问题吧。先要认真学习,参加集体学习,学习革命理论,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的文章,了解国内外大事;还要练习写学习笔记、体会。
他又说,你从现在起学习写日记吧,这是既可提高文化水平又能练字的好方法。除了党的机密不能写,其他都可以写。随后,他拿出一本用毛边纸裁成本子大小、用线缝成的本子,说:“我叫办公室陈世杰秘书给你准备的。”说完,他拿钢笔在本子的封面上(本子是用硬纸当封面)写下了一句话:“平时材料的摘记,减少用时的寻找不及。颜志敏”。然后递给我说,把你的新名字写上吧!我高兴地写上了“李琳1949年12月吉安专署”。
我拿上日记本向颜专员表示:一定坚持学习、写日记,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不辜负领导对我的培养。
脱下军装换上了列宁装1950年2月28日■
今天,我领到了新的服装——列宁装。这是组织上专门为我们女同志配发的制服。
我参军时穿的是军装。南下到地方工作后,实行的是供给制,配发的第一套制服叫“列宁装”,男女都是灰色的,但式样不同。当我第一次领到这样的服装时,心中很不平静,因为这意味着我从此要脱下军装,离开军队了。记得南下前领导说过“到达目的地完成任务再回去”,看来,这一承诺是不可能兑现了。
听老同志说,这种列宁装流行于延安时期。那时的干部流行灰色棉布的列宁装,西式的大驳领,右边双排扣,腰间束腰带,腰间两只斜口袋。学校学生、职工和我们是一样的衣服,工厂工人的衣服颜色是蓝色。这种服装成为当时行、看、尚的服装。一般从服装上就能看出你的身份,这种衣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我还是喜欢军装,那是我参加革命的第一套服装,回想我当初参军的情形,心中十分感慨。
穿着睡衣扭秧歌1950年5月21日■
今天传来了海南岛解放的消息,大家顿时感到欢欣鼓舞。为了庆祝海南岛解放的重大胜利,吉安专署机关俱乐部立即组织秧歌队上街宣传,并从专署各局选调10位女同志参加秧歌队。我和彭易(专署办公室文秘)、杨秀清(专署医务室护士)、赵淑娴(地区财政局干部)、韩美玲(地区粮食局干部)、芦秀兰(地区粮食局干部)、冷莹(专署医务室医生)、贺菊媛(专署文教科干部)、姜华莉(地区粮食局干部)、王瑞珍(地区粮食局干部)光荣入选。
秧歌队组织起来之后,在大学生彭易同志的领导下,我们立马在专署院内排练,边扭边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歌曲。秧歌队里南下的五位同志因为来自北方,扭大秧歌很熟练。南方的五位同志则学着扭,很快也熟练了。在机关院内练习时,很多人前来围观,当地人看到扭秧歌很新奇。
排练好之后,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没有统一的服装、道具。事务长灵机一动,找木匠做了一把镰、一个锤子。对于演出服,事务长想起接收国民党物资仓库时发现有一捆睡衣睡裤,于是找人抬出来了。我们一看,全是白底带各色竖条的彩色睡衣睡裤。我们每个队员都拿了一套。睡衣比较肥大,我们就找来针线把袖口、裤角往里缝进一截。头上扎一条军用毛巾,腰间扎一根皮带,衣摆像喇叭形状的裙子。脸上没有化妆,脚上穿着发的布鞋。
俱乐部的同志通过专署文教科在阳明中学借来一套锣鼓,并找来4个男同志负责敲打。一切就绪之后,我们排成一行,从专署出来,喊着:“庆祝海南岛解放!”“伟大万岁!”等口号。到了吉安繁华的永叔路后,便边扭边唱起来。当时场景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