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造就了二战后世界*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她被为历*懂日本人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精)》这本书被为描写日本文化的*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战时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安其位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受恩者
第六章 报恩
第七章 难以承受的情义
第八章 澄清名声
第九章 情感天地
第十章 道德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炼
第十二章 子女教育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摘要与插图
在美国全力对付的敌人中,日本人是人琢磨不透的。由于日本人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慎而待之。这和此前(1905年)沙皇俄国在对日作战中所遇到的情况一样,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属于西方文化传统,但又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民族。很显然,西方国家所普遍接受的战争惯例对日本人是行不通的,这使得太平洋战争变得异常艰难,不仅要面对一系列的岛屿登陆作战、后勤补给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敌人的特性,以便更好地对付他们。要想做到这点并非易事。自日本国门被打开的75年间,由于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人们总是会用一连串的转折词,比如“但”或者“又”来形容他们,而从来不用这些词去描绘其他民族。一个严肃的学者在描述其他民族时不会说这个民族既彬彬有礼,但又粗野蛮横;既顽固不化,又乐意接受的变革;既谦卑温顺,又不愿受制于人;既忠心耿耿、心地宽厚,又背信弃义、睚眦必报;既勇敢善战又生性怯懦;既善解人意又不愿愧对内心;既纪律严明又难以管束;既兼容并蓄又固步自封;既醉心于菊花的美,又崇尚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所有这些矛盾都共存于日本文化中,就像菊花与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日本人生性好斗又和善;尚武又文弱;傲慢又知礼;顽固又善变;驯服又桀骜;忠诚又叛逆;勇敢又懦弱;保守又开放;敏感又刚强;士兵们恭顺服从又高傲不屈。
目前我们迫切需要了解日本文化,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思考日本人的这种矛盾性格,这对日后的战争走向以及战后问题的解决都至关重要。随着事态的发展,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日本人接下来会采取什么行动?有没有可能不入侵日本本土就能迫使他们投降?我们该不该轰炸皇宫?如何对待日本战俘?对日本士兵及对日本国民做怎样的宣传才能减少美国人的伤亡并且能动摇日本军队战斗到底的决心?熟知日本文化的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平到来后,是否要对日本人实行性的军事管制?我军是否要与那些负隅顽抗的敌军战斗到底?在和平到来之前,日本本土是不是也会爆发一场法国或俄国式的革命?谁会领导这场革命?或者是消灭日本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出准确的判断。
1944年6月,我受命研究日本。我可以利用所有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手段来研究日本的民族特性。那年初夏,我们发动了对日本的大规模反攻。当时,美国很多同胞认为这场战争将会持续三年,也许十年,或许更长。但是日本人却认为这场战争将持续一百年。他们认为虽然美国人取得了战争的局部胜利,但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距离日本本土还有几千英里。日本的官方公报拒不承认其海军的失利,日本民众也认为他们在打胜仗。
但是6月以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随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司令部两年半以来对欧洲战场的军事优先考虑也初见成效,对德战争的胜利已指日可待。而在太平洋战场上,我军在塞班岛的胜利登陆也预示着日本的战败。自此,双方展开了肉搏战。通过新几内亚、瓜岛、缅甸、阿图岛、塔拉瓦和比亚克战役,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了日本军队的强大与可怕。
因此,到了1944年6月,我们迫切需要回答有关日本的很多问题,不管是军事问题还是外交问题,不管是高层决策的要求,抑或是向日军前线散发宣传单的需要,我们的意见都至关重要。在这场对日的全面战争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日本当权者的目的和动机,日本的漫长历史,对日本经济与军事上的统计数据,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日本政府想让他的民众做什么。我们还得了解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及模式,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我们还得抛开美国人的思维习惯,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