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编为“南剧北曲题材的生成衍化”,中编为“南剧北曲的体制风格新变”,下编为“南剧北曲与地方文化”。全书以金元—明—清—近代之纵线贯穿,努力展示戏曲发展、变化的轨迹,其中选择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探讨,凸现各时期作品存在的时空状态;同时,又以南剧北曲所涉及的题材情节、体制风格以及南剧北曲与地方文化的关系等共同话题为横线展开,将作家作品置于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包括作家的生存环境、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比较等等。尽可能纵横比较、上下求索,以求对南剧北曲有一些新的认识。
目录
上编南剧北曲题材的生成衍化 /
第一章题材的缘起生成 /
第一节《滑稽余韵》与明中期社会现状 /
一、经济繁荣面貌的呈现 /
二、逐富重利社会趋向的展示 /
三、士人交往下移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反映 /
第二节明清时事剧的发生 /
一、政治变迁成为时事剧的催生剂 /
二、求实观念加速时事剧成熟 /
三、民众需求促使时事剧繁盛 /
第三节地方小戏与心理诉求 /
一、喜乐心理与剧作的娱乐追求 /
二、求异心理与“江湖三十六调”的特征 /
三、思变、消费心理与彩调的城市化色彩 /
第二章题材的流变衍化 /
第一节重构情节实现审美升华 /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 /
二、“出之贵实”与“用之贵虚”相结合 /
三、“情节结构”和“情感结构”相交融 /
第二节题材改编与人物重新定位 /
一、踌躇满志,高扬个性 /
二、渴望婚姻,至情至性 /
三、抒发真我之情,注入时代气息 /
第三节故事演变凸显剧作价值 /
一、《翠乡梦》的题材来源 /
二、强化戏剧冲突与深化主题 /
三、删削缀合原材料与形式 /
第四节侯方域入道与一般化真实 /
一、反映文人抉择出路的历史现象 /
二、表达作家借“遗事”警世的史心 /
三、描绘文人的民族文化性格 /
第五节剧目传承与开拓创新 /
一、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的承继阶段 /
二、“变”中求发展的改编阶段 /
三、提升艺术品位的创新阶段 /
中编南剧北曲的体制风格新变 /
第一章形式体制的突围建构 /
第一节“西厢”体制变化完成价值的全面提升 /
一、代言体与人物心理的揭示 /
二、分本分折与剧情的“起承转合” /
三、宫调运用与声情变化 /
第二节纳千里于尺幅的短剧艺术 /
一、精心择往事,沥血炼新意 /
二、矛盾促情节演进,冲突使人物丰满 /
三、尺幅纳千里,文约而意丰 /
第三节《牡丹亭》中集唐诗的多重意义 /
一、集唐诗之丰繁,显多识博学 /
二、集唐诗之雅丽,明文学主张 /
三、集唐诗之巧用,呈横溢才华 /
第二章风格意趣的翻澜新变 /
第一节离别之作的风格变奏 /
一、化缠绵伤感为豁达洒脱的态度 /
二、变含蓄委婉为急切透辟的语言 /
第二节相思愁情曲的酣畅泼剌 /
一、因情态见情感,直接真实 /
二、多情而亢爽,坦率恣放 /
三、极情尽致的需求,一泻无遗 /
第三节平淡庸常见神奇 /
一、民间智慧和人生哲理融合 /
二、就简生繁与平中蕴奇迭出 /
三、人物性格同所处之境对比 /
第三章艺术匠心的挥洒运用 /
第一节南戏之祖的二重内涵 /
一、角色意识与自我感受的矛盾并存 /
二、悲喜因子的交融并存 /
三、人物定位的褒贬并存 /
第二节自出机杼的梦境描写 /
一、设梦境为情节的重要枢纽 /
二、用梦境显现真实深层的心理 /
三、借梦境张扬对生命意义的关怀 /
第三节嬉笑怒骂皆成戏 /
一、严肃写实与讥弊讽世 /
二、喜剧与悲剧因素相融合 /
三、人物自相矛盾与自我暴露 /
第四节快乐剧种与快乐因子 /
一、嬉笑诙谐关目,包含绝大文章 /
二、幽默机智造语,激发观众兴趣 /
三、载歌载舞形式,营造快乐气氛 /
下编南剧北曲及其地方文化 /
第一章复杂文化背景下的北曲创作 /
第一节东平文人群体及其文学活动 /
一、东平文人群体的形成 /
二、东平文人群体的活动方式 /
三、东平文人群体的散曲创作 /
四、东平文人群体在文坛上的影响 /
第二节元杂剧的功名心态与蒙元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