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把头发看得比脑袋还重要?为什么古代中国女人不穿高跟鞋而缠小脚?为什么中国人把吃看得高于一切?为什么中国有神佛而没有上帝?为什么一部《易经》使中国人迷糊了三千年?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却没有发生近代工业革命?为什么在中国释迦牟尼与太上老君可以和平相处?为什么西方宗教重视“死后怎样”而中国道教却重视“怎样不死”?……中国人曾经走进死胡同!但中国人正在走出死胡同!
全书内容丰富,论析精辟,充满卓见,妙语迭出,读后令人深思,是难得的一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作。
目录
引言第一章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一、文化眼镜与眼镜文化? 规律说 创造说 主客体说 结构说 共鸣说 二、一个规律,几种模式,多样选择 三、老鼠既可与老鼠比,也可以同大象比 四、水在动,河没动?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典籍与世俗 阶段与整体 主观意见与客观实际的差距? 特异与常规 值与相对值 五、要的还是人和多数人第二章 封闭下的开放,开放中的封闭 一、地域特征?大陆文化 对外封闭 对内统一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体 重乡土情谊 民族姿态上,以自我为中心 二、经济特征?小农文化 从要求统一到要求一统 从以商补农到重农抑商 从勤俭持家到安贫乐命 从实用道德到抱残守缺 从各扫门前雪到合伙吃大户 三、信念特征?道德文化 四、人格特征?等级文化 人分十等,贵贱不同 缺乏争论 对上负责 搞清君侧,为尊者讳, 讳拍马屁 权力崇拜,身份崇拜,? 财富崇拜和名誉崇 性格缺限 寄厚望于清官,常人亡而政息 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五、法律特征?人治文化 六、认识特征?道、运文化 七、组织特征?亲缘文化 男人高于女人?夫为妻纲 父亲高于儿子?父为子纲 父子重于夫妻,意在传宗接代 上下等级森严,家长统治一切 八、价值特征?生存文化 九、习俗特征?消费文化 十、市井特征?游民文化 十一、心理特征?老年文化 惯向后看,崇拜祖宗 死爱面子,批评 希求安定,不善变革 思维定势,缺少创造??第三章 的组合,致命的缺陷 一、官、土、家、德?以官为本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结构的? 四个重要因素 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官本位作用:混凝土统治马铃薯 抗拒割据与边患的法宝:? 五种模式的重合效应 郑和下西洋基本上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官本位的双重膨胀? 结果:混凝土压碎了马铃薯? 斗与斗也有不同 “魔圈”是由工业国家的大炮打破的 二、士、农、工、商?以农为本 三、儒、道、佛?以儒为本 四、礼、刑、利?以礼为本 五、汉夷一体?以土为本 以土地为依据 以天子为中心 以和亲为主旨 以保家卫国为己任? 六、士俗分合?以经为本 两个文化圈 士、俗文化圈的社会效应 中国士、俗文化的结构类型 士文化的社会与历史影响 中国士、俗文化结构的三个致命缺陷 七、家、族、男、女?以家为本 八、德、智、体、美?以德为本 重德轻智,德本智末 修身养性,脱离实际 畏天顺天,远离功利 德强体弱,灵肉分裂 德大美小,小的可怜 性分三品,人有贵贱 九、中国文化结构的八大缺陷?第四章 太阳与它的影子 一、幽默鬼神、敬畏权贵?中国的神祗与迷信 二、道德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奇异? 结合与异化?中国性文化 三、攻心,侵略?中国古代 兵学与军事 空谈 智慧 四、早慧而晚成的畸形儿?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科技历史发展的类型特点 中国科技发展中途衰落的基本原因 五、宜真宜善宜美,且真且善且美的? 组合式?中国文学艺术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形象思维,人物第一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千般妙法,意在传情 温柔敦厚,唯在一雅 主、客、受体,三重意识 计黑当白,至法无法 虽有忧患意识,缺少独立人格 多有经验总结,少有实验科学 闲适懒散,超身物外 艺术环境不良,艺术家社会地位低下? 六、追求天然,相信天命,强调伦理的? 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 相信天命,循膺天命 尊卑有序,各自封闭 崇尚自然,师化自然 七、理论,功能全面的国粹:? 中医学、武术学 (一)中
摘要与插图
从勤俭持家到安贫乐命中国老百姓是农民的勤俭持家,可谓,举世无双。勤俭持家一在勤,二在俭。勤即劳作,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唐朝有诗人知农人辛苦,作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在我国几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农业自然经济的劳累与辛苦,非亲历而永不能真知。笔者幼时寒暑假间回故乡劳动,每每见年轻的农妇, 自日出而起,和男人一起下地,一起劳动,男人担水便担水,男人推独轮车便推独轮车。中午回家,男人便可吸上一袋旱烟,在树阴下清闲片刻,女人还要淘米做饭,外加喂鸡喂鸭喂兔喂猪。作者每次归京,和母亲道及辛苦,母亲便说,这还是好的哩!你二外祖父旧社会给地主做长工,白天劳作不算,晚饭以后,每天晚上要一个人独自磨一斗绿豆的淀粉,过箩(一道工序)之后才能休息。早晨五更即起,又该担水拉磨,开始一天的活了。我二外祖父今年八十有四,除耳聋以外,身体还健。我们这些后来人,很难想象出他们那一代以及他们的祖祖辈辈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勤劳而外又讲节俭,所谓从牙缝上刮下来的积攒。中国农民就以这种精神报偿了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中国人欢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悬梁刺股、夸父追日一类的寓言,以为唯有这种坚忍不拔雷打不动的顽强劳作精神才是人生在世获得衣食的根本。
这种精神表现在劳动上,就有山东大汉王国富把一把大镐头磨成小铁块的黄牛精神;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就产生了陈景润那样的不靠计算机,硬以一张一张的小纸片,算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新的结果;这种精神表现在艺术上,就有赵燕侠女士为着提高嗓子的亮度和力度,每天早晨对着一个小水罐喊声的毅力;这种精神表现在政治斗争方面,就有伍子胥含垢忍辱十几年,乞讨于吴国街头,吹箫过市以觅知音的坚忍不拔的忍耐力;这种精神和中国革命理想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华子良在渣滓洞监狱假装疯癫的英雄壮举;这种精神表现在手艺创作上,就有了师传口授,而终于把很多几乎不可思议的绝技扬名于全世界的奇迹。然而这种精神的文化基础毕竟有些过时了。所以它也有种种不足和某些重大缺陷,反过来又吞噬着这精神的创造和继承者们。
中国小农文化的先天性缺陷很多,加上其他文化的影响,就表现出一种对于文明享受的知足常乐态度,对于艰苦生活和艰苦环境的隐忍精神,以及一切听命于天、听命于人的懦夫意识。
一切听命于天、听命于人的懦夫意识。
中国小农文化的知足常乐,源远流长。汉有粱鸿与孟光一段对话,史书上说,“梁鸿,字伯鸾。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不娶。同县孟氏有女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父母问其故,女日‘欲得贤如粱伯鸾者’。伯鸾闻而聘之。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跽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日:‘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今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日:‘以观夫子之志耳。’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日:‘此真梁鸿妻也。’字之日德辉,名盂光。居有顷,妻日:‘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鸿曰‘诺。’乃人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弹琴以自娱。”孟光敬夫,举案齐眉。梁鸿并作《五噫歌》,知其有不平之气也。然而,其志向并不在远。粗茶淡饭,举案齐眉足矣。中国的士大夫大多有这种脾气。鼎鼎大名的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家种秫酿酒去也。绳床瓦灶,门植五柳,读书不求甚解,生活不求享乐,不乐而乐,乐在其中矣。此中国士大夫气,亦中国小农文化气也。1984年7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