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
  • 详情
  • 评价
  • 联系
  • 推荐
立即购买 分享好友 商城首页 商城分类 切换频道 秒杀活动 购物车
1/5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报告文学(上、下)图1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报告文学(上、下)

40IP属地 广东
价格 38.00
发货 广东东莞市
数量
-+
库存 100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落泪是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观照了中国高校贫困生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并以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写,刻画了普通中国人自发地参与民族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操;刻画了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为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而所作的呕心沥血的努力,以及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自救的品格。作品发表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远东朝鲜战争》:这是一部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报告文学力作,写得厚重、扎实,又有灵动之气。作者始而高屋建瓴地勾勒出半个世纪之前的历史框架,为细部的展开提供了开阔的原野,继而从交战双方的高层决策,写到具体战役的实施和瞬息万变的进程。是写出了在严峻残酷的生死较量中,中国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卓绝的伟大精神。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思想认识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 《西部的倾诉》:这是投向中国西部一道的目光,一部关于中国西部女性,是女童教育状况的沉重述说。作者以炽热的爱心,深沉的忧思,丰沛的理性与激情,记述了中国西部土地上存在的愚钝与启蒙、贫困与智性令人震撼的尖锐对立,同时将经济、教育、人口、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读者视野,读者给予关注和深入思考。作品对于西部教育工作者开拓西部教育艰难跋涉的足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作的动人记述,又给人以温暖的希望。 《中国863》:863计划是针对科学发展态势,对我国科学研究提出的一项战略性的伟大科学工程。作者以他对重大事件的敏锐,经过长时间深入的采访,从而对这一重大计划的提出、实施过程中的丰富内容作出了属于历史也属于文学的充满激情的报告。尽管有些重要领域尚未涉及而显得不足,但中国科学家们的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人格魅力、奋发行为和智慧风貌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死一线》以其的视角,生动地描写表现了1998抗洪斗争中的一个画面――万名囚犯大转移,无一人死亡,无一人逃跑。在洪水围困的困难情况下,司法工作者们宁愿自己挨累、受冻、挨饿,也要保护囚犯,尽能力给囚犯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表现了中国对人权的根本尊重。

目录

1.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年)全国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以得票多少为序) 作品 作者 原发表出版单位 《落泪是金》 何建明 《中国作家》 中国青年出版社 《远东朝鲜战争》 王树增 文艺出版社 《西部的倾诉》 梅洁 《报告文学》 《中国863》 李鸣生 《北京文学》 山西教育出版社 《生死一线》 杨黎光 《深圳特区报》 《报告文学》2.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年)全国报告文学奖评委名单3.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年)全国报告文学奖评委会关于获奖作品评语4.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1997-2000年)全国报告文学奖备选作品名单5.编者的话6.获奖作品目录

摘要与插图

……家教育经费长期徘徊在12%的水平只能维持教育单位的“人头费”,所有其它想做的事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育部门曾经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探索推行过委培、代培、自费等制度,并以此想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结果不是出现“分数不够钱来凑”的问题,便是有的大学坚持教学质量而拒之推行这一类的“委培生”,加之委培生在分配上也带来诸多毛病。1994年,国家终于屡经调查论证,决定由开始的试点到的高校全部实行收费上学制度。 为了什么?很清楚,为了国家不能永远背大包袱。在西方发达国家,公立学校仅占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而我们一个发展中的穷国家,竟百分之百的全是由国家出钱来办高校。一座大学一年需要多少投入且不论,光一个学生一年平均就是10000元,500多万学生就是500多个亿!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家日益为这样的学生包袱感到喘息的时候,另一方面全国居民的家庭银行存款却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至1997年底个人存款总额达50000亿! 个人的腰包在不断膨胀,却不愿为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掏一分钱,这样的国家不被拖垮几乎没有可能。 再看看这样一个现象:1997年7月浙江温州的一家酒店老板在当地报上刊登广告,为其女儿公开招聘一名专职家庭教师,许诺执教后学生年度成绩跃居班级前5名的,奖家庭教师30000元,成绩居年级前10名的奖8000元。如果考取大学,一次性重奖15万元。家庭教师平时的待遇:包吃包住,卧室配空调、电脑、电视,月工资1200元以上。 可以为了儿女上大学出巨金请家教、找好中学,这几乎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你只要看一看“中考”那激烈的硝烟和家长们为了给子女择所好校而不惜代价的举动,谁能说有几个不是为了儿女能上大学?既然上中学愿意或承担得起几千、几万的高额费用,那么大学收费该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政府和教育部门出于大局和国民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今后再上大学就得交费的重大决策。 这对中国百姓来说是个惊雷。其实它已经来得晚了,它之所以要响起也实出无奈,它之所以迟之今日才响起同样出于无奈——中国还有上亿家庭仍处在经济不能自足的低水平上。国家因此而仍然承担了每个学生80%左右的教育总费用。 人民共和国想的是人民。国家同时考虑到一些特殊行业的专业高校情况,规定对农林、师范、地质、石油、体育、航海、民族等专业学校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大学生免缴学费。 据教育部门和有关社会调查机构测定,收费后的每个大学生,每年的各类费用在6000元至1万元之间,这个数目对大部分家庭可以承受得起。教育部门以为,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后的一生中所得到的回报将是巨大的,相比之下在大学期间所花出的两三万元投入则很小。 国家的账目,清白优惠,无可非议。 然而大学收费仍是震荡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惊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震荡,是来自两个原因:传统的习惯意识和确实难以承担的经济困难。前者是一种观念更新,是可以靠说服教育能解决的问题。后者则是非一日能跨越的沟谷,谁来为之填平? 据资料表明:在大学中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占总数的60%以上。 同样有份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农村的人均年收入在1200元左右。 两项资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在农村,如果一个家庭中出了一名大学生,那么全家的全年经济收入基本都将用于这个学生身上。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凡是农村出来上大学的孩子家庭里,至少有一半将因此而受到经济的困扰。注意:这里我们并没有说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 另一个不可小视的现象是:近年城镇居民中下岗人员的大幅……
举报
收藏 0
买家评价
正在加载评价详情...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博文图书网

管理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