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价值与货币;货币的特质性价值;目的序列中的货币;个体自由;个人价值之货币等价物;生活风格等。
目录
前言 分析卷 第一章 价值与货币 第一节 §实在与价值是相互独立的范畴,通过之我们的观念内容变成了世界图景 §客观价值的心理事实 §实践中的客观性作为主观价值之统一体的标准化或保证 §经济价值作为主观价值的客观化,对于直接享有[生活]的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距离化有影响 §[经济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类比 §作为距离化(通过辛劳、放弃、牺牲)的经济活动,同时也克服距离 第二节 §交换是克服对象纯主观的价值意义的起因 §在交换中,事物彼此相互表现其价值 §通过把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交换,对象的价值被客观化 §交换作为生活形式,作为经济价值的条件,作为主要的经济事实 §实用理论与稀缺理论的还原 §价值与价格:社会确定的价格是客观上调整的价格的阶段 第三节 §经济价值在一种相对主义的世界图景中的排列 §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世界图景的草图示范 §无止境地构建证据,和循环求证以确证彼此的合法性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的客观性作为主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货币作为交换关系自主的表现,它将被需要的对象化为经济对象,并且建立了对象的可替代性 §按货币的价值稳定性、发展与客观性,对货币性质的分析 §货币作为一般的存在形式的物质化,依据之事物从它们彼此的相互关系中找到了其意义 第二章 货币的物质性价值 第一节 §作为货币度量价值的功能,货币具有一种内在价值表面上是必不可少的 §度量的问题 §有效货币的量 §货币有内在价值吗? §货币之纯粹符号特征的发展 第二节 §对货币质料之非货币性使用性的放弃 §反对符号货币的 第一个理由:货币与货物的关系——这将为过剩的货币制造内在价值——并不是可规定的;内在价值补救了这一缺憾 §反对货币仅是符号的 第二个理由:货币符号之无限的可增性;相对主义对货币数量之界限的漠然处之,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 §货币的供应 §现实性作为对纯概念相互的限制 第三节 §货币从物质到功能的历史发展 §社拿互动及其结晶为特殊结构;买者、卖者与社会统一体——作为货币交往贸易的社会学前提——的一般关系 §货币方针:经济社会的大与小、集中与分散之于货币的物质特性的意义 §社会互动与交换关系:货币的功能有,它使商业易如反掌,它作为价值尺度的稳定性,它对价值的现金化和浓缩化 §经济社会的大与小、分散与集中之于货币的物质特性的意义 §货币向其单一职能的功能特征的过渡 §货币之物质性意义的下降 §货币之价值意义的上升 第三章 目的序列中的货币 第一节 §作为主客体之间有意识互动的目的性行动 §目的论序列的不同长度 §工具作为被强化的手段 §货币:粹的工具 §货币之利用可能性的无限性 §财富的自然增值现象 §等量的金钱数额,作为一笔大宗财富的一部分与作为一小笔财富的一部分之间的差别 §货币能使其纯粹的手段特征成为那些不被社会圈子所容的人的领地 第二节 §手段变为目的的心理发展过程 §货币:手段变为目的的端的例子 §货币的目的特性倚赖于时代的文化趋向 §货币的目的论地位造成的心理后果 §贪财和吝啬 § §禁欲式的贫困 §犬儒主义 §乐极生厌的态度 第三节 §货币的量即为货币的质 §风险机率的主观差异 §由于量变的原因造成质的不同结果的一般现象 §经济意识的阈 §在经济刺激方面的差异感受性 §在货币领域中外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关系 §[金钱]拥有者的人格统一性的意义 §形式与数量在物质和文化上的关系 §事物的量与质在物质和文化上的关系,以及金钱对此的意义 综合卷 第四章 个体自由 第一节 §自由与义务并存 §因义务而来的自由取决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