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司·金融·法律译丛:公司法基础(第2版)》由88篇论文、实证研究报告及专著的经典摘录编撰而成,汇聚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法学、经济学、金融学和政治学专家研究公司法原理的学术精华,其中不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典力作。
《公司·金融·法律译丛:公司法基础(第2版)》体系恢宏、学科多元且思辨审慎,既有深邃的学理阐释,义有细微的制度剖析,将公司法的法律经济学、法律金融学分析演绎得淋漓尽致。《公司·金融·法律译丛:公司法基础(第2版)》必将对公司法学的传统规范分析范式带来革命性影响。
目录
1公司与资本市场的理论
A.公司理论
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
交易成本经济学
公司所有权
公司、合同及财务结构
美国公司融资的政治理论
注释及问题
B.资本市场的理论
漫步华尔街
公司融资
事件研究与法律:第一部分:技巧与公司诉讼
漫步华尔街
注释及问题
2 公司的法律特征:有限责任
有限责任与公司
公司理论中的有限责任
公司侵权中的股东无限责任
注释及问题
3 公司法的制定
A.公司注册的州际竞争
关于公司法州际竞争的论辩
特拉华州公司法偏向利益集团的理论
公司法州际竞争的神话
特拉华州的竞争
非公司制企业和特拉华州的策略
注释及问题
B.公司法的结构
公司合同
公司法的强制性结构
公司法强制性与赋权性的平衡:一篇关于法官的作用的论文
公司的默认规则和菜单发挥着什么作用?——一项经验研究
注释和问题
4 公司融资
融资合同:一项关于债券合同条款的分析
杠杆收购中债权人——股东利益冲突的合同解决方式
……
5 内部治理结构:董事会
6 内部治理结构:股东投票和行使话语权
7 内部治理结构:高管薪酬
8 外部治理结构:公司控制权市场
9 证券监管
10 比较公司法
摘要与插图
为什么自利驱动的披露模式,无法形成理想的信息披露状态,还有其他的一个原因:第三方效应。一家公司为其自身投资者披露的信息,可能也有益于其他公司的投资者。A公司的陈述可能披露了A公司所属行业的某些信息……这样,该行业的其他从业者可以据此安排其自身的运营。除此之外,竞争对手公司的投资者在其中可能还存在其他附带利益。然而,A公司却无法就其他公司的投资者所获取的收益向其收取费用,尽管这些投资者愿意支付。这使得A公司披露信息的积极性大为受挫,它提供的相关信息也将大为减少。或者,我们假定存在一种想的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范式。某些信息披露范式比其他范式更易于被理解、验证,而其他信息披露范式则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与其说是在披露,还不如说是在隐匿信息。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投资者能够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订立书面协议,那么他们或许会要求所有公司构造想的信息披露范式,并据此披露信息。但因为各公司各行其是,这方面的协调成本过高。信息披露要达到化状态,可能要求运用一些专业化的语言范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会计准则,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披露语言,其对事物的定义极其详尽),但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愿耗费成本去研发并使用这套语言系统,因为其他公司可以免费使用,而研发的公司却无法获得由此带来的大额收益。而且,有时使用特定的范式是否便利,还取决于其他公司是否愿意采用同样的语言范式。只有信息披露的范式相同,才有利于对各项投资进行比较。但有些公司可能并不急于就此展开合作。
政府发布的强制性披露规则是达成标准化的一种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推行强制性披露策略。市场经常会创造出精巧的方法来解决信息问题。的确,证券销售商面临的问题,其他新产品进入市场时同样存在……如果不是彩电和收音机的制造商就信号传输的标准达成协议,至今都不会有彩电……有时,标准可由行业协会来设计,电子行业就是这样的,会计行业部分标准的设计也是如此。另外,由政府机构发布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则,也能产生标准化的效果。而私人组织和政府部门完成的标准化,哪一个成本更低,则是一个经验问题……私人机构无法强迫别人遵从,所以必然会出现公司“按兵不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