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中访谈人是叶澜教授,访谈对象是10位合作校校长。访谈以鲜活的个案表达了创造出教育新天地的人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特质是什么;校长的个体成长经历、主体选择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目录
策划者自白:“他们是我的老师”
袁文娟:
“守住底线、保持敏感、进行创造”
访后记/
王冬娟:
“内心一直有个坚守”
访后记/
邵兰芳:
“在乎的是真心热爱”
访后记/
李伟平:
“不断向上,主动改变命运”
访后记/
吴国丽:
“教育就是我的生命”
访后记/
王叶婷:
“每天可以变得如此有意义”
访后记/
屠红伟:
“无怨无悔过好每一天”
访后记/
何学锋:
“思考的力量因思考的习惯而生”
访后记/
王培颖:
“把喜欢做的职业变成事业是人生的幸福”
访后记/
朱乃楣:
“心灵才是要的”
访后记/
静听者后记:“他们称得上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的校长”
附录 深度访谈基本提纲
摘要与插图
策划者自白:“他们是我的老师”叶澜
在我和“生命·实践”合作校的校长们共处的十多年中,我一直被他们尊称为“老师”。这次是我发自心底的一个冲动,我要尊尊敬敬地称他们一声“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我们是十多个人共行,何况我们共行了十多年!
“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由我酝酿、先提出,并始终由我作为一个总策划人在行动。它实在是一个艰难的事业,其之处,恰恰在于要有学校改革的实践形态来证实。这是一个需要用学校变革的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合理性和价值、意义所在的研究与学派。在今日中国如此复杂多元的背景下,要进行长达十多年的持续学校改革,谈何容易。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合作校的校长们积极的支持,创造性地对学校变革的领导与推进,就没有今天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是他们,为我和其他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们,提供了可以长期试验、经常出入、共同耕耘的教育研究“学校田野”。让我们这些其实并不太懂中小学内在架构、运行规则、上上下下复杂关系的所谓“专家”,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生动的教育世界,闻到了学校泥土的芳香,看到了校长的忙碌和教师的辛苦,看到了许多无奈但尚可改变的天地。每天面对着数以百千计的少年儿童和一群群家长的渴望,我们更看到了,这些校长心中的事业,这些教师心中的爱。教育的良心——对人、对儿童、对未来、对民族的大爱,只有在学校里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是他们教我读懂了教育的良心,读懂了教育改革的根本希望在学校,从而让我更加坚信:凡不在乎学校、不关切师生真实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教育改革,都难以取得真实的成效。正是这种支持和读懂,使我们有了坚持走自己走出的路的决心和信心。
是他们,在新旧激烈碰撞、教育几乎年年月月不断有新花样、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在内外对“新基础教育”研究都有着各种不同声音的背景下,坚定地选择了做“新基础”。这并非是一种盲目,而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感受到这一研究有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坚持。更为可贵的是,在这次访谈以前,他们中几乎没有人和我提到过在研究中唯有他们才能感受到的这些艰难。这需要何等的胸怀:有难自己揽着,想办法解决,不用这些“难”去干扰华东师大的老师,而是让他们一心一意地做研究。如果他们不是这样,也许我也会打退堂鼓了,至少会增加许多个不眠之夜。这些有意识地为我们挡风遮雨,让我们安心、静心、潜心搞研究的人,我怎么能不尊称一声“老师”。
是他们,在我们的合作研究中,无私地奉献出了时间、精力和智慧。“新基础教育”是一项理论适度先行,策划在前、实践跟进,在践行中需不断反思、不断重建,且因有理论与实践持续的双向互动、相互滋养,才逐渐丰富成型,才有血、有肉、有精气神、有个性的研究。在讨论、沟通、交流,哪怕有时只是闲谈中,校长和老师们的领悟力、创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都常常会让我在惊喜中豁然开朗:或发现了思索已久的问题的症结,或找到了研究策略,或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命题,或感受到事理的奥妙,或明白了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不知道和不会做。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思维会被激活,进入灵动状态。我不止一次地对校长们说:如果让我来做校长,一定做不到你们这样好。尽管我还会经常向他们提出学校工作还要改进和发展的方面,但我心里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他们的实践和智慧,我是想不清楚也说不出这些的,更别说让我去做好这些。
读人,也许是做教育学研究的人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功。经过十多年的交往,我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想读懂他们,并且是在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