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薛瑞萍老师多年教育经验的总结,文字简洁,表达流畅,深入探讨了有关诵读、朗读、阅读,母语,秩序等儿童教育的诸多问题,具体解答了一线教师和家长的困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目录
为什么说秩序是儿童生命的
为什么不能顺其自然 1
为什么说放任就是放弃 2
怎样才能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3
为什么说规则越少越好 3
“定能生慧”是什么意思 4
为什么说一年级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敏感期 6
为什么说秩序是儿童生命的 7
为了建立秩序,一年级应当注意哪些事情 8
一年级如何做到以静传静 10
什么是课堂上的黄昏时分 11
如何对待爱说不爱听的学生 12
为什么要提高发言质量 13
实施惩罚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14
如何看待奖励的激励效果及副作用 14
家长应当怎样看待孩子的座位 15
为什么说后排更重要 16
为什么新学期第一课上“正课” 17
为什么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18
拖沓的孩子怎么办 19
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
为什么说母语应当具有比民族性更高的价值内涵 21
为什么说母语是种子 23
为什么说母语是建构性的 24
出生之前,母语对于胎儿意味着什么 26
一到两岁时期,母语对于婴儿意味着什么 27
文明造成的母子疏离的害处是什么 28
人之初,为什么必须服从母子一体的自然法则 29
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 30
为什么要回顾儿童学习说话的历程 33
入学之后,母语对于儿童应当意味着什么 34
环境为什么重要 35
为什么要重视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呵护和培植 35
为什么说阅读从6 岁开始已经太迟了 36
为什么说6 岁以前的生活基本决定了人的一生 38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教师可以怎么做 39
教师如何可以推动6 岁以前的儿童阅读 40
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从哪里来
为什么说低年级是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期 42
自由阅读时间里,教师何为 43
“老师的书总是好的”说明什么 43
为什么一定要建立班级书库 44
孩子是否一定要读经典名著 44
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私人藏书 46
为什么孩子学习越吃力越需要读书 46
为什么说上品的口语能力是听出来读出来的 47
为什么儿童到了学龄必须上学 48
先集中识字,还是先阅读 49
《木偶奇遇记》给我们什么启示 50
为什么“学以致用”其实是一种娇惯之害 52
怎样看待“喜欢读,但读了没用” 52
阅读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吗 53
为什么说快乐比提高读写能力更重要 54
怎样看待读书课上的讨论 55
为什么要做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 56
一班人一起沉浸于同一美好事物的感觉是什么 56
父母和教师第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57
教师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带着孩子诵读、阅读、听音乐、看图画书 57
教师需要家长怎样的支持 58
教师奉献学生的方式是什么 59
什么是“另一种海鸥” 59
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从哪里来 60
为什么要日有所诵
一年级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62
为什么一二年级不适合读《去年的树》 63
一周两次读书课够不够 64
相比于讲述,朗读的优点是什么 64
为什么教室里的朗读效果更好 65
朗读能力为什么是重要的 66
为什么说机械意义的一视同仁是不可取的 67
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一个接一个” 68
唱歌或者朗读治愈口吃说明什么 70
朗读比赛为什么选择《三国演义》片段 70
为什么说此在的快乐是第一重要的 72
白色朗读意义何在 73
孩子不喜欢朗读怎么办 75
诵读为什么是重要的 75
为什么要开诵读课 78
为什么要日有所诵 78
我们的诵读观和七田真有什么不同 80
为什么要反复地读、完整地读 80
怎样看待背了忘记 81
乐感如何增强语感 82
图画书为什么对于儿童是重要的
图画书为什么对于儿童是重要的 85
图画
摘要与插图
什么说秩序是儿童生命的为什么不能顺其自然
贪图安逸是大多数人的本性。六七岁的孩子,谁愿意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学习?真正的“顺其自然”是听从儿童意愿,不想读书就不来上学。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无论你和他(她)愿不愿意,孩子都要在学校里度过12年——或者是9年的学习生活。
比成绩更要紧的是学习态度,而成绩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态度。
谁都知道学习是艰辛的,往往是枯燥的。所以,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往往是一个很早就懂得对生活持负责态度的人——品学兼优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学生中也不乏因为资质和能力倾向的原因,勤勉却不能取得佳绩,其实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已为他们的将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谁都知道帮助儿童学习是艰辛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所以,唯有那些肯付出心力,关注儿童成长的父母才是负责的成人——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父母,而不仅仅是生物学和法律意义上的父母。
起始学段,儿童都需要成人的帮助。有人需要的多一些,长久一些;有人需要的少一些,很快就能放手。当你对于儿童获得帮助的需要置之不理的时候,教师的努力终因父母那边的松懈而事倍功半。这样的孩子,学习大多是好不了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当家长对儿童持放任自流的态度的时候,怎能希望孩子是勤勉上进的——不扶自直的孩子确实有,但毕竟太少。
欠佳的成绩和他缺乏责任感的学习态度互为因果——孩子将越来越与我们这个积极上进的集体格格不入。 因为在他那里,学习是任性的,负责任是痛苦的——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习的任务将越来越重,学习要求将越来越高,于是,整个学校生活将变得越来越不愉快。
人的心灵是一片田野,不长嘉禾就长野草。 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让教师和家长担忧的种种倾向。
为什么说放任就是放弃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放任自流,顺其自然,没有负担、没有挑战的童年就是快乐的童年。对此,看云以为大谬不然。作为肉体存在的儿童,需要吸收物质营养才能茁壮成长;作为精神胚胎的儿童,需要吸收心灵的营养,才能实现精神胚胎的“实体化”,成为强大有力的自我。对人而言,精神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和饥饿寒冷时得到衣食一样生死攸关的大事,这是人生幸福的前提。成人尚如此,儿童尤为甚。唯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放猪娃高玉宝会发出“我要读书”的呐喊;唯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贫苦孩子,对于物质生活上的种种艰难甘之若饴——只要能够上学,只要能够读书。
人一方面需要成长、渴望成长,一方面又畏惧成长、逃避成长。因为成长需要付出艰辛、承受疼痛,成长意味着从熟悉安全的地方进入陌生的充满风险的地带。成人如此,儿童也是这样。
儿童的成长,需要我们的帮助、鼓励、督促、鞭策—有时甚至是逼迫和监督。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孩子终将品尝到成长的大快乐。这便让我们和孩子所有的付出有了意义和报偿。
很多时候,放任其实是放弃。很多时候,不给一点任务和压力其实是蔑视:因为你不信任孩子能够承受成长之痛——而不信任孩子有资格有能力享受成长的幸福。
怎样才能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朗读手册》作者吉姆?崔利斯以为:帮助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方式是与他二对一地相处,这也是的教育方式。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在研究如何改善有学习困难的孩子的语言问题时发现,一对一教学对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有效。他指出,读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所以他强调,如果可能的话,家长给每个孩子单独读故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