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小玲、张勇编写的《猎猎军旗(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让人们是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而编写。《猎猎军旗(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配以数百张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图片,帮助读者了解历史、了解人物、了解文化风情。
目录
风雨决战
风云际变
山雨满楼
人民军队
烽炬千里
会师井冈
千古功臣
临危受命
赤胆忠心
铁军之帅叶挺
红军之父
运筹帷幄
彪炳千秋
历史沉思
建军之念
明艳军旗
重任于肩
神圣使命
革命丰碑
情系八一
千秋功绩
回望旧址
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指挥部旧址
叶挺指挥部旧址
创办的军官教育团旧址
旧居
细数馆珍
附录
展馆大事记
活动
参观指南
摘要与插图
风云际变1924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列,开展工农运动,同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
北伐战争开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对国民政府出师宣言》。其指出:“这次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和失败,就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与中国民众痛苦的解除有极大的关系。”号召全国工人“站在一切民众之前,引导一切民众援助国民革命军,使之得到胜利”。在北伐战争军事胜利的同时,全国工会组织有了迅速的发展,到1927年2、3月间,全国工会会员由北伐前的1207万增加到200万。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的工人组织迅速地建立和发展起来。工会组织从工人集中的大城市迅速扩大到许多县城,而且都统一在全国总工会的旗帜下。各级工会普遍建立了工人武装纠察队,并要求政府发给。
工人组织起来后,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洪流中去。工人运动出现了的高潮,在许多地方,工人运动已由罢工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直接支援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这一时期,上海工人运动占有重要地位。为了配合北伐战争,上海工人阶级在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先后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但是由于没有经验,准备不够充分,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残酷镇压之下,都失败了。
在两次起义失败后,共产党人总结了经验教训,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1926年冬,从广东到了上海,先在党中央组织部工作,以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和中共江浙区军委书记。、赵世炎、罗亦农等一起担负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和组织工作。3月21日,中共江浙区委决定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工人阶级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在22日下午取得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解放了上海。北伐军第一军第一师不折一兵不费一弹开进上海。23日,召开市民代表大会,选举了政府委员,成立了上海市临时政府。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在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城市工人运动不断高涨的同时,各地农民运动也蓬勃地发展起来,出现了农村大革命的局面。
1926年11月中旬,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健全了中央农委机构,就近指导湘、鄂、赣、豫等省的农运工作。在共产党的领导发动下,同时也在左派国民党的赞助支持下,湘鄂赣等省出现了农村革命的高潮。
在江西,农协会员仅6000余人,11月就发展到5万余人,1927年1月达到38.2万人。1927年2月,在南昌召开江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省农协。
农民一经组织起来,便在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他们向地主阶级展开了猛烈的夺权斗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组织了自己的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湘鄂赣等省兴起的农村革命,极大地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为人民解放立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北伐军也取得了节节胜利。1926年5月,以共产党人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等部进入湖南,拉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1日,国民政府发表《北伐宣言》,吹响了北伐大进军的号角。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北伐军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从广东革命根据地打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北伐军中,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冲锋在前,以鲜血和生命开辟了胜利的道路。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叶挺独立团以2000把雪亮的刺杀人敌阵,敌军魂飞魄散,抱头鼠窜,防线土崩瓦解。因此,叶挺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工农兵奋勇前进,大革命汹涌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