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认为自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被国人接受和实践以来,大多是以西方的理论为指导,照搬照抄国外的理论而生吞活剥,没有做好理论本土化工作。本书主编组织十位学者通过对西方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将之纳入自己的本土体系,提出了依据我国现有国情走中国的学习型社会之路的口号。 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与特征。详细介绍了学习运行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创新体系的理念、含义和体系的建立。
目录
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简介总序序自序第一章 引论:踏上发展的第四级台阶 1.1 处于大变革的人类世界 1.2 社会发展的四级台阶透视 1.3 本书所探讨的若干主题 1.4 几点补充的思考与说明 本章要点第二章 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与特征 2.1 从学习到学习力 2.2 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2.3 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2.4 学习型社会的认识误区 本章要点第三章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知识及其审视 3.1 作为学习内容的知识概念 3.2 知识过程 3.3 知识与经济 3.4 知识与政治 本章要点第四章 社会学习 4.1 社会学习的层面 4.2 社会学习的类型 4.3 社会学习的过程 4.4 社会学习的模式 本章要点第五章 学习运行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管理方式 5.1 从社会运行到学习运行体系 5.2 学习运行体系的运行过程 5.3 学习型社会管理的新含义 5.4 学习运行体系的建立 本章要点第六章 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生活方式 6.1 终身教育的理念 6.2 终身教育体系的含义 6.3 终身教育的实施载体 6.4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本章要点第七章 社会创新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生产方式第八章 学习型社会理想模式和系统构架第九章 学习型社会的设计与创建:走向演练
摘要与插图
书摘 知识经济的发展同样提出了刘“以人为本”观念的要求。知识经济不是以知识为本.而是以人为本。教育先是使人成为人,其次才是使人成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不等于尊重人。而仪仅尊重人才也不利于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越是将人当作自由、自主的个人加以尊重,人越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合人性的管理激发出个人的创造力。学习型社会管理正是要成为这样一种合人性的管理。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寻求“自我超越”,就体现了这样的“以人为本”原则。整个学习型社会系统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系统。 在学习型社会的建构过程中,个人对于如何做出决策或是面对一系列由变革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容易感到无能为力,这就是我们感觉需要等待出现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些问题也不可能由少数几个伟大的解决。因为,社会变革不能由或高层管理者包办,仅由单方推动变革,采取权力驱动型变革或顶层驱动型变革。而应培养社会各层级人员的真实责任和学习能力,实行的深度变革。变革的成功归根结蒂依靠的是集体的创新能力。……书摘1 其二,有关社会沟通的形式。在学习型社会之eF,仅仅形成以上的一个“全通道型”的沟通网络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有关社会沟通的形式。在我们看来,学习型社会的社会沟通形式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组结合: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的结合,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的结合,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结合,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结合。 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的结合:直接沟通是指人们运用人类自身固有的手段(例如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而进行的面对面的沟通。间接沟通则指人们通过中间人或借助中介技术手段(如书信、电话等个人媒介和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介)而进行的相互沟通。在人类社会之初,由于中介手段的局限,直接沟通占据人类沟通的全部,伴随社会的发展,间接沟通比重正逐步上升。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各有优势,直接沟通方便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而间接沟通则能发挥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学习型社会之中,直接沟通则与间接沟通同时存在,互为补充,两者同时不可忽视。一般地,在社会能够进行直接沟通的情况之下,我们提倡进行直接沟通,而在直接沟通存在困难的情况之下,我们则提倡间接沟通; 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的结合:纵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