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学者罕有会得到中国知识人的热烈喝彩的,小森阳一却是个例外。他对日语民族主义“忤逆式”的批判;对多种领域——语言学、历史学、思想史、国语学等等决定性的置换;从国语视角对日本现代化的全盘考量,都引发了国内知识界的强烈共鸣和思考,而这一切,都在本书中的文字得到了见证。
目录
译者序一 发现“日语” 1 “言”与“书”之间 2 “清朝考证学”与“国学”的方法二 近代民族国家与“日语” 1 作为新型媒体的演说 2 演说与翻译 3 报纸与自由民权运动 4 日本旁听记录方法的出现三 天皇的“日语” 1 作为文本的《军人诏救》 2 从《军人诏敕》到《教育诏敕》 3 “臣民”意识与殖民地四 言文一致的幻想 1 “国字”改良问题 2 小说与“言文一致”五 战争与“日语” 1 “国家”与“国语” 2 “国语”的凝聚力六 殖民地占领与近代日本文学的成立 1 台湾的殖民地化与“日语” 2 “文学”的“日语” 3 “叙述部分”与“台词”的分离七 “标准语”称霸 1 书写声音 2 普选与圆本 3 阶层化“日语” 4 殖民地“日语八 战败后的反复” 1 “当用汉字”与“现代假名用法” 2 战后“圆本热”与“国民文学论争”作者后记
摘要与插图
书摘针对藩阀政客与政商五代友厚互相勾结、政商对殖民利益进行垄断,以及针对开拓使对投入巨额税收的殖民地进行垄断性经营的批判,这些批判活动只是这场战役的开始。继《东京横滨每日新闻》之后,《邮政报知新闻》、《朝野新闻》、《东京黎明新闻》等报社业也立即参与了这场反政府运动。而此时此刻,一个以明治天皇、有栖川宫炽仁、大隈重信、大木乔任、黑田清隆参议等人为核心的、上千人规模的大型巡幸计划正在筹划之中。就在视察队伍即将出发的7月30日,黑田清隆才好不容易得到了处理北海道开拓使官有物产的“御准”。因此,正式出发定在8月1日。随后,新闻界对低价转让行径的批判达到了。就连原本属于亲政府派的“东京日日新闻”也转而批评起政府。三宅雪岭在《明治政史》中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自维新以来,日本举国上下,不分愚智,非议政府举措之程度,皆未及此时之烈也。”当然,对政府的批评不只是停留于报纸上。8月25日,在东京新宫座,9月24日,在东京浅草井生村楼,都举行了大规模的演讲集会。而且,此时舆论对低价处理国有资产所持的反对意见,逐渐演变为对腐败的政商勾结的藩阀政治所做的强烈批判。舆论普遍认为,要杜绝政治腐败,只有设立国会,建立立宪制。迫于舆论界的穷追猛打,政府只得在天皇巡幸东北及北海道地区之后的10月11日夜晚,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对策。会议决定中止上述北海道转让提案。与此同时,以天皇的名义约定10年后设立国会。这便是所谓的《设立国会敕命》得以公布的源头。这一事件的平息,是报纸与演说这两种新型媒体联手取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胜利。他们将反腐败与要求政治体制变革结合在一起,针对成型期的天皇制权力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斗争。自此,通过报纸政论与演说这两种新型媒体获得政治主体地位的人们,可以与权力相抗衡了。但是,在这次由天皇召集的会议中,还发生了一件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那便是俗称“明治14年政变”的突发事件。参议大隈重信遭到罢免。直至1880(明治13年)的年末,政府中的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设立国会,向立宪议会制过渡为时尚早。但是,大隈重信在翌年3月和1882年末分别召集议员议事,并在1883年秘密地向有栖川宫炽仁提交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建议书,主张在钦定宪法体制下设立国会,采取英式议会内阁制。得知这一消息后,伊藤博文也在7月初向三条实美及岩仓具视提交了咨询书。然而,恰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