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叉总科是翅目中较大的类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系统地位和生态重要性。全世界已
知1400 余种,分布于除北极大陆外的世界各地。幼虫水生,对水质变化敏感,是一类重要
的环境指示生物。
本卷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研究简史、分类系统、形态特征、系统发
育、地理分布、生物学与经济意义。各论部分记述我国叉总科昆虫4 科的种类,共计14
属206 种,其中黑科1 属6 种、卷科4 属44 种、叉科7 属154 种、带科2 属2
种,附科、亚科、属、种检索表,插图294 幅,彩色图版8 面,黑白图版4 面。书末附参考
文献、英文摘要和索引。
目录
前言
总论 1
一?研究简史 1
(一) 启蒙阶段 (1758-1904年) 1
(二) 发展阶段 (1905-1966年) 1
(三) 繁荣阶段 (1967年至今 ) 2
二?分类系统 3
三?形态特征 5
(一) 成虫 5
(二) 幼期 28
四?系统发育 30
(一) 叉总科的分类地位 30
(二) 中国叉总科的分类 31
(三) 叉总科的系统发育 31
五?地理分布 33
(一) 世界叉总科的地理分布 33
(二) 中国叉
1. 黑属
Capnia Pictet, 1841 71
总科的地理分布 39
六?生物学与经济意义 65
(一) 生物学 65
(二) 经济意义 70
各论 71
一?黑科
Capniidae Klapálek, 1905 71
(1) 心突黑
Capnia cordata Kimmins, 1947 73
(2) 珠峰黑
Capnia montivaga Kimmins, 1947 74
(3) 步行黑
Capnia pedestris Kimmins, 1947 75
(4) 祁连山黑
Capnia qilianshana Li et Yang, 2009 76
(5) 西藏黑
Capnia tibetana Kimmins, 1947 77
(6) 云南黑
Capnia yunnana Li et Yang, 2011 78
二?卷科
Leuctridae Klapálek, 1905 79
2. 卷属
Leuctra Stephens, 1835 79
(7) 背突卷
Leuctra tergostyla Wu, 1973 81
3. 拟卷
属 Paraleuctra Hanson, 1941 82
(8) 东方拟卷
Paraleuctra orientalis (Chu, 1928) 84
(9) 中华拟卷
Paraleuctra sinica Yang et Yang, 1995 85
(10)天目山拟卷
Paraleuctra tianmushana Li et Yang, 2010 86
4. 皮属
Perlomyia Banks, 1906 87
(11) 史氏皮
Perlomyia smithae Nelson et Hanson, 1973 89
5. 诺属
Rhopalopsole Klapálek, 1912 90
(12)端刺诺
Rhopalopsole apicispina Yang et Yang, 1991 92
(13)百山祖诺
Rhopalopsole baishanzuensis Yang et Li, 2006 103
(14)基黑诺
Rhopalopsole basinigra Yang et Yang, 1995 105
(15)双刺诺
Rhopalopsole bispina (Wu, 1949) 106
(16)锐刺诺
Rhopalopsole dentata Klapálek, 1912 107
(17)齿叶诺
Rhopalopsole dentiloba (Wu, 1973) 108
(18)杜氏诺
Rhopalopsole duyuzhoui Sivec et Harper, 2008 109
(19)峨眉山诺
Rhopalopsole emeishan Sivec et Harper, 2008 110
(20)凤阳山诺
Rhopalopsole fengyangshanensis Yang, Shi et Li, 2009 112
(21)扁突诺
Rhopalopsole flata Yang et Yang, 1995 113
(22)叉突诺
Rhopalopsole furcata Yang et Yang, 1994 114
(23)叉刺诺
Rhopalopsole furcospina (Wu, 1973) 115
(24)古田诺
Rhopalopsole gutianensis Yang et Yang, 1995 116
(25)海南诺
Rhopalopsole hainana Li et Yang, 2010 117
(26)钩突诺
Rhopalopsole hamata Yang et Yang, 1995 119
(27)哈氏诺
Rhopalopsole horvati Sivec et Harper, 2008 120
(28)红坪诺
Rhopalopsole hongpingana Sivec et Harper, 2008 121
(29)嘉陵江诺
Rhopalopsole jialingensis Sivec et Harper, 2008 122
(30)李氏诺
Rhopalopsole lii Li, Li et Yang, 2010 123
(31)长刺诺
Rhopalopsole longispina Yang et Yang, 1991 124
(32)龙潭诺
Rhopalopsole longtana Li et Yang, 2011 125
(33)美兰诺
Rhopalopsole meilan Sivec et Harper, 2008 127
(34)宁夏诺
Rhopalopsole ningxiana Li et Yang, 2010 128
(35)拟锐刺诺
Rhopalopsole ps
摘要与插图
总论一、研究简史
世界叉总科的研究历史大致可以分为 3个阶段:启蒙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
(一) 启蒙阶段 (1758-1904年)
启蒙阶段的特点,是叉总科的分类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分类系统。以 Latreille、Newman、Stephens和 Pictet等为代表人物。
1758年,Linnaeus昀早描记了叉总科的几个种,但他把它们都归在属 Perla内。 Latreille (1796) 建立叉属 Nemoura,早期许多叉总科的种类都被归在叉属。1835年,Stephens建立卷科昀大的属卷属 Leuctra,随后 Pictet (1841)建立黑属 Capnia和带属 Taeniopteryx,并描述了一些黑和带的种。
1853年,Newman次提出建立叉科 Nemouridae,叉科下仅设 1亚科——叉亚科 Nemourinae。在他的分类系统中,叉科的分类地位即相当于现在的叉总科,当时叉 科的种类多数都被归入到现在北 亚目真颚组的各个类群。Newman的叉 科包 括叉 亚科的分法得到多数 翅目分类学者的认同和沿用。
(二) 发展阶段 (1905-1966年)
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关于叉总科分类的总结性专著或地方志,提出较为成熟的分类系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Claassen、Ricker、Illies等。
Klapálek (1905) 根据成虫下颚须的形状将翅目分为 2个亚目,即丝须亚目 Filipalpia和锥须亚目 Subulipalpia。同时他又将锥须亚目划分为 4个科:叉科 Nemouridae、带科 Taeniopterygidae、卷科 Leuctridae和黑科 Capniidae。Klapálek的丝须亚目 Filipalpia实际上等同于叉总科,里面仅包含除背科外的 4个科。
1940年,美国昆虫学家 Claassen整理并出版了《翅目世界名录》,记载叉科 9属、带科 7属、卷科 11属和黑科 12属。
1950年,美国翅学家 Ricker将澳洲区的属归类为 1个新亚科即背亚科,将南美洲的属置入卷亚科。Ricker (1952) 在其《翅目系统研究》中对叉科的分类系统的完善作出重大贡献,他根据北美洲的翅虫从原来叉属中划分出 9个属,并编写了北美洲叉科 12属的检索表,较为详尽地描述各个属的特征,而且次编制雌成虫和稚虫的分属检索表。
Illies (1966) 在他的翅目世界名录中沿用 Ricker 的研究成果,并对 Claassen的分类系统作了调整,记载叉科 14属 273种,卷科 10属 99种。叉总科的地位得到广泛的承认并为后来的分类工作者所沿用。
(三) 繁荣阶段 (1967年至今)
繁荣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分类研究更深入,各个类群的分类系统均趋于完善,出现了一些有份量的专著。代表人物有 Baumann和 Zwick等。
Zwick (1973c) 整理出版了《翅目的系统发育和世界名录补遗》,同时建立广卷亚科 Megaleuctrinae和短翅带亚科 Brachypterinae。对翅目的系统发育进行讨论,结合对翅目各类群内部器官特征的分析,将翅目分为北亚目和南亚目。北亚目又分为 2个组,即原颚组 Systellognatha和真颚组 Euholognatha。Zwick又将叉科、带科、卷科、黑科和背科共同组成叉总科 Nemouroidea,并且指出背科与叉科的亲缘关系昀近。 1975年,Baumann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整理发表《叉科在属级水平上的世界区系研究》。他从原来的 Nemoura中分出 2属 Illiesonemoura和 Mesonemoura,从原来的 Protonemura中分出属 Indonemoura,并把 Amphinemura、Malenka、 Protonemura、Mesonemura、Indonemoura合为 1个新亚科即倍叉亚科 Amphinemurinae。 Baumann系统描述了叉科 17属各属的特征,编写了雄成虫、雌成虫和稚虫的亚科和属的检索表,并对叉科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作了细致的阐述。
Zwick (2000)发表翅目的系统发育和动物地理的研究论文,文中他提出将亲缘关系昀近的背科与叉科称为广义的叉科,将亲缘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