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磁兼容学是一门的综合性学科。由于电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电磁干扰问题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电磁兼容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得到重视。工业产品的电磁兼容设计是治理电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书用9章的篇幅分别介绍了电磁兼容设计的概念、基础、方法、主要算法及应用。
目录
1. 1 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 1. 1. 1 电磁骚扰及其危害 1. 1. 2 电磁兼容 1. 1. 3 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 1. 2 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内容 1. 2. 1 系统间电磁骚扰控制技术 1. 2. 2 系统内电磁兼容设计 1. 3 电磁兼容设计的效费比与方法 1. 4 电磁兼容性管理 1. 4. 1 论证阶段 1. 4. 2 方案阶段 1. 4. 3 工程研制阶段 1. 4. 4 定型阶段 1. 4. 5 生产和使用阶段 1. 5 电磁兼容预测 1. 5. 1 电磁兼容预测定义 1. 5. 2 电磁兼容预测意义 1. 5. 3 电磁兼容预测分类 1. 5. 4 电磁兼容预测内容 2 电磁骚扰源与耦合途径 2. 5 电磁环境 2. 2 电磁骚扰的特性与分类 2. 2. 1 电磁骚扰的特性 2. 2. 2 电磁骚扰分类 2. 3 自然骚扰源与人为骚扰源 2. 3. 1 自然骚扰源 2. 3. 2 人为骚扰源 2. 4 综合电磁环境 2. 5 电磁骚扰的耦合途径 2. 5. 1 传导藕合 2. 5. 2 共阻抗耦合 2. 5. 3 感应耦合 2. 5. 4 辐射耦合 3 有源器件的选择和印制电路板设计 3. 1 有源器件敏感度特性和发射特性 3. 1. 1 电磁敏感度特性 3. 1. 2 电磁骚扰发射特性 3. 1. 3 噪声电流和瞬态负载电流是传导骚扰和辐射骚扰的初始源 3. 5. 4 共模电流和差模电流 3. 2 表面安装技术 3. 2. 1 当今SMT发展新趋势 3. 2. 2 新型片式器件的发展态势 3. 3 在印制板级控制电磁发射和抗扰度 3. 3. 1 单面板 3. 3. 2 双面板 5. 3. 3 单面板和双面板几种地线的分析 3. 3. 4 多层板 3. 3. 5 高密度电子组装技术 4 地线设计 4. 1 接地系统 4. 1. 1 悬浮地 4. 1. 2 单点接地 4. 1. 3 多点接地 4. 1. 4 混合接地 4. 1. 5 多级电路的接地 4. 1. 6 大系统接地 4. 2 地线阻抗 接地要求 接地技术应用 地环路问题 屏蔽电缆的接地 4. 6. 1 屏蔽层接地产生的电场屏蔽 4. 6. 2 屏蔽层接地产生的磁场屏蔽 4. 6. 3 地环路对屏蔽的影响 5 屏蔽设计 5. 1 屏蔽原理 5. 2 孔缝屏蔽 5. 2. 1 导电衬垫 5. 2. 2 截止波导式通风板 5. 2. 3 屏蔽窗 5. 2. 4 操作器件的处理 5. 2. 5 指示灯. 表盘的处理 5. 2. 6 穿过屏蔽体的导线 5. 3 电缆辐射及其抑制 5. 3. 1 电流的天线效应 5. 3. 2 电缆屏蔽层的类型 5. 3. 3 滤波器连接器 5. 3. 4 板上滤波器与馈通滤波器 6 滤波设计 6. 1 滤波器的构造 6. 1. 1 阻抗关系 6. 1. 2 寄生电抗 6. 1. 3 元件放置 6. 2 滤波器元件 6. 2. 1 三端电容器 6. 2. 2 馈通电容器 6. 2. 3 旁路和去锅电容器 6. 2. 4 片状电容器 6. 3 电源线滤波器 6. 3. 1 共模和差模骚扰信号 6. 3. 2 电源E咀滤波器的网络结构--反射式低通滤波器 6. 3. 3 插入损耗 6. 3. 4 失配端接 6. 3. 5 电源EMI滤波器的安装 6. 4 EMI信号滤波器 6. 4. 1 信号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6. 4. 2 馈通滤波器的类型 6. 4. 3 滤波器连接器 6. 5 铁氧体EMI抑制元件 6. 5. 1 铁氧体的应用 6. 5. 2 复磁导率 6. 5. 3 复磁导率和阻抗之间的关系 6. 5. 4 阻抗等式 6. 5. 5 材料的选择 6. 5. 6 铁氧体芯的选择 6. 5. 7 阻抗和插入衰减的关系 6. 5. 8 环境 6. 5. 9 新材料 6. 5. 10 铁氧体EMI抑制元件的应用 6. 5. 11 铁氧体EMI抑制元件的选择 6. 5. 12 铁氧体EMI抑制元件的安装 6. 6 宽频带抗电磁骚扰材料 6. 7 几种实用的滤波器 7 瞬态骚扰的抑制 7. 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7. 1. 1 对E叮的说明 7. 1. 2 受试设备不能通过E叮试验的原因 7. 1. 3 抑制EFT的方法 7. 2 雷击浪涌 7. 2. 1 雷击的一些数字 7. 2. 2 雷害形式--直击雷与感应雷 7.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