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介绍了电影技术的早期历史及当前数字电影的发展前沿。内容包括从幻灯影像到发明电影的过程中安许茨、勒普兰斯、弗里斯-格林等各位先驱者的贡献,数字电影拍摄技术的突破、实践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不同设备的性能对比研究、4K技术的进展等等。全书图文并茂,十分清晰地展现了电影技术的过去与将来。对影视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实际制作的业界人士而言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部分 早期历史
第1 章 安许茨在开发瞬时摄影和活动画面显示方面所作的贡献
1.1 安许茨在瞬时摄影领域所作的贡献
1.2 安许茨在活动影像显示领域所作的贡献
第2 章 从放映幻灯到发明电影——斯克拉达诺夫斯基的贡献
2.1 斯克拉达诺夫斯基的身世
2.2 巡回幻灯放映的经历
2.3 电影的发明与电影生涯中的黄金时刻
2.4 风云突变
2.5 余音回响
第3 章 电影从幻灯学到了什么
3.1 引 言
3.2 对电影媒介形式的影响
3.2.1 使用投影技术
3.2.2 使用摄影影像
3.2.3 使用条形胶片
3.2.4 使用染印法制作大量彩色拷贝
3.3 对电影叙事手法的影响
3.3.1 使用“蒙太奇”和故事板
3.3.2 使用长“镜头”
3.3.3 使用摇“镜头”
3.3.4 使用叠化/渐隐渐显特技
3.3.5 使用背面投影技术
3.3.6 使用推拉变焦
3.4 活动影像的实现
3.4.1 活动幻灯影像的典型机构
3.4.2 幻灯向电影的演进
3.5 结 语
第4 章 勒普兰斯的电影发明及其失踪之谜
4.1 为什么说勒普兰斯是电影之父
4.2 勒普兰斯生平简介
4.3 勒普兰斯消失之谜
4.3.1 本人下落不明说(1890)
4.3.2 纯粹自杀说(1890)
4.3.3 专利之争阴谋暗杀说(1900)
4.3.4 家庭所迫隐姓埋名说(1966)
4.3.5 兄弟相残图财害命说(1967)
4.3.6 溺水身亡说(2003)
4.4 迟来的承认
4.5 勒普兰斯的电影发明
4.5.1 勒普兰斯的电影专利(部分)与电影摄影机
4.5.2 勒普兰斯的电影作品
第5 章 迈布里奇对运动记录和活动画面显示所作的贡献
5.1 迈布里奇拍摄奔马照片的故事所引起的困惑
5.2 迈布里奇其人与拍摄奔马照片的缘起
5.3 迈布里奇的拍摄试验以失败开始以成功结束
5.4 方法的改进与研究工作的延续
5.5 迈布里奇与活动影像放映
5.6 迈布里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工作
5.7 结 语
第6 章 手摇观影器:电影走入家庭的尝试
6.1 从活动图画玩具到电影的发明
6.2 吉诺拉手摇观影器的结构原理
6.3 吉诺拉的设计思想来源
6.4 电影的衍生与吉诺拉手摇观影器的兴衰
第7 章 制造了“魔盒”的弗里斯- 格林
7.1 弗里斯- 格林与电影《魔盒》
7.2 弗里斯- 格林的生平与电影发明
7.3 弗里斯- 格林死后
第二部分 技术前沿
第8 章 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8.1 国内外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8.1.1 国外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8.1.2 国外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应用现状
8.1.3 我国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初期应用与发展现状
8.2 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9 章 高清镜头的测试方法
9.1 镜头灵敏度
9.2 镜头对比度
9.3 镜头分辨率
9.4 高清镜头MTF 动态的评价
9.5 角部到中心清晰度的评价
9.6 镜头角部聚焦的评价
9.7 镜头角部MTF 的评价
9.8 色彩还原
9.9 高清镜头色彩还原的对比测试
9.10 几何畸变
第10 章 数字电影拍摄中的技术问题浅析
10.1 曝光控制欠佳导致画面内高光部分失去层次
10.2 夜景拍摄曝光控制问题
10.3 焦点问题
10.4 画面闪烁问题
10.5 清晰度问题
10.6 画面偏色与个别场景之间光线不接问题
10.7 画面对比度问题
摘要与插图
第一部分 早期历史第四章 电影之父勒普兰斯的电影发明及其失踪之谜
4.1 为什么说勒普兰斯是电影之父
电影究竟是谁发明的?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不是。是美国的爱迪生?也不是。有确切的资料表明,电影是一个名叫路易·埃梅·奥古斯坦·勒普兰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1841—1890)的法国人发明的。勒普兰斯是一位发明家,是他第一个将运动影像记录下来并放映出来,堪称电影之父(图4.1)。
“总之,我要说,勒普兰斯先生不仅具有发明的天赋,这无疑是伟大的,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非凡的人。他穿长筒袜,站起来有6英尺3英寸或4英寸(约190厘米)高,身材匀称,为人和善有加,体贴入微。尽管是一名发明家,性情却极其平和,似乎没有什么事会惹他急躁。”这段话是勒普兰斯的助手,木工弗里德里克·梅森(Frederic Mason)1931年4月21日在美国驻英国布拉德福领事馆的一段证词。
勒普兰斯1841年8月28日出生在法国梅斯市。他的父亲是法国军队中的一名炮兵少校,同时也是荣誉勋位团的一名官员。他的父亲是摄影术发明人达盖尔的挚友,所以在勒普兰斯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时间是在达盖尔的照相馆中度过的。年青的勒普兰斯从达盖尔那儿接受了有关摄影术和化学的教育,而他也常常成为达盖尔摄影时的拍摄对象。后来,他又在巴黎学习了绘画,毕业后在德国莱比锡研修了化学,他后来用到的理论知识就是这样获得的。
1866年他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约翰·惠特利(John Whitley),二人结为密友。应惠特利的邀请,勒普兰斯移居到英格兰西约克郡的利兹市,并加入了在汉斯利特的惠特利合资公司。这是一家生产阀门及其零配件的黄铜铸造公司。勒普兰斯任该公司的设计师,后改任阀门部经理。1869年,他与约翰·惠特利的妹妹,一位颇有天赋的画家伊丽莎白·惠特利(Elizabeth Whitley)结为伉俪。
普法战争期间(1870—1871),勒普兰斯返回法国,加入法国军队。当巴黎被围时,他是志愿军的一名指挥官。1871年,勒普兰斯夫妇返回利兹,在公园广场开办了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利兹工艺美术学校。那是利兹第一所这类的学校。
他们从事将彩色照片固定在金属和陶器上的工作,并且名噪一时。他们甚至接受委托,以这种方式制作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和长期担任英国相的威廉·格拉德斯通(William
Gladstone)的肖像。这两个肖像连同其他一些纪念品被一起装入惠特利合资公司制作的“时代文物秘藏器”中,并置入泰晤士河堤岸上克娄巴特拉方尖碑(图4.2)的基石中。“时代文物秘藏器”(time capsule)是一种的容器,人们将代表现代生活的物品、档案等装入其中,埋入地下,以传后世。克娄巴特拉是埃及女王(公元前69年—30年)的名字,她因美貌及魅力而闻名于世。电影《埃及艳后》(Cleopatra)描写的就是她的故事。克娄巴特拉方尖碑以她的名字命名。埃及的方尖碑现仅存三座,分别是在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畔、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和法国巴黎的协和广场。伦敦的克娄巴特拉方尖碑是由埃及总督默罕默德·阿里(Mehemet Ali)于1819年赠送给英国的。
图4.2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克娄巴特拉方尖碑
这期间,摄影技术取得了若干重大的进展。1874年让森(Pierre Jules César Janssen)在日本用他自己设计的“摄影转轮”(photographic revolver)成功拍摄了金星凌日的过程。1878年,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用一排照相机成功拍摄了马匹奔跑过程系列照片。1882年,马莱(tienne-Jules Marey)研制成功能够连续拍摄12张照片的摄影枪。1885年,伊斯曼(George Eastman)推出了纸基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