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浙江东阳市木雕的传统产地,被称为“雕花之乡”。产区主要在东阳,故名。东阳木雕为中国四大木雕流派之一,与黄杨木雕、青田石雕、瓯塑合称浙江“三雕一塑”,是批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浙江省重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东阳木雕以浮雕技法为主。在设计上,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讲究布局丰满,松不散,多不乱,层次分明,突出主题,表现情节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适合表现故事性强的内容。
摘要与插图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基本雕刻技法,平面浮雕的优点在于适用性强,雕饰部位多寡简繁可以任意增减取舍,作品的形状大小可以任意拼接组合,欣赏与实用的结合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成了东阳木雕生生不息的内在艺术优势。但由于木材受气温湿度变化引起的伸缩胀裂导致作品的开裂变形,使得大型的东阳木雕作品的变形开裂和在比较干燥的北方地区的适应性问题,成为长期困扰东阳木雕市场拓展的难题。2003 年杭州雷峰塔多层叠雕巨型系列壁挂《白蛇传的故事》的问世,标志着多层叠雕创新工艺探索成功(图2-48-1~ 图2-49-2)。多层叠雕,指一种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将画面图案分割成组,分组雕刻,逐层叠加对接组装的创新工艺。若分组图案采用不同色泽的木材雕刻,使得作品成为彩色之“白木雕”,称为彩木多层叠雕。传统的平面浮雕,是先将雕材根据设计的尺寸要求拼接成整体平面花板,然后将设计图稿复制到花板上进行雕刻,配框组装。而多层叠雕技法则一反传统,采用先将图案分组“拆零”,分组雕刻,而后进行统一对接叠加组装的革命性工艺。1. 图像分组。在构图设计上,多层叠雕采用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将所有画面要素按照纵深层次分割成若干单元组。其中远背景必须采用横贯式平面分割(可以巧妙地利用云纹、水纹图案等作横向贯通式分割),即相当于将一幅浅浮雕作品横向分割成若干组。中近景图案则分解成远近不同的若干单元组。构图设计必须考虑图像分组的科学性合理性,既要考虑排列组合的空间容量( 是前后纵深厚度),又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穿插牵制的技术牢度要求,更要考虑各单元组画面应当采用的雕刻技法,以及各种雕刻技法组合到一个画面后的统一和谐与整体视觉效果。多层叠雕绝不是简单的单元组图案的堆积叠加,所以分组分割、穿插叠加和图像雕刻技法的应用必须着眼整体,成竹在胸。
2. 分组雕刻。按照设计的分组(单元)图稿,分组取料,分组雕刻。其远(背)景单元组图像的雕刻一般采用浅浮雕技法。而中近景立体单元组图像的雕刻,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综合运用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圆雕等多种技法雕刻成半立体单元组图像,是要求半圆雕、圆雕技法的应用要根据平面浮雕特定视角进行变形处理,强调各种技法服从于组装后的整体视觉效果,要求统一和谐。受多层叠雕纵深距离的限制和平面浮雕视角小于180 度的制约,其中近景单元组图像实际上是平扁形半立体的,不仅要对圆雕图像作平扁形变形处理,而且必须控制好立体单元组图像的厚度和穿插结合处的空间分配。
3. 拼接组装。常规平面浮雕先拼接再雕刻,而多层叠雕采用先“拆零”后组装的新工艺。多层叠雕作品的画面主体分三大层次,即作为画面依托的叉格板底板框架、浅浮雕背景花板和中近景单元组图案。组装顺序为,先根据设计的尺寸制作叉格板整体框架,其框架的深度不能小于单元组叠加组装厚度。而后将远(背)景横向分组的浅浮雕单元组由远及近(由上到下)鳞式排列固定到叉格板框架上,两个单元组花板的接缝处叠交10~30 毫米,作为木材伸缩缝。将中近景单元组图像由远(后)到近(前)分组穿插、逐层对接后固定到浅浮雕背景花板上或叉格板边框上,固定时要求单点( 边)固定(即固定螺丝锲入顺木纹的一条边上或一个点上),以避免木材收缩将单元组图像撕裂。
4. 彩木多层叠雕。一般选用三四种颜色不同的木材为雕材,如以绢白清雅的椴木人物背景主色调,以浅绛色的红榉木作中景山体,以深红的红木作近景树木。需要注意的是颜色种类不宜过多,色泽对比不能太强烈,主色调应当保持主导地位。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