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
  • 详情
  • 评价
  • 联系
  • 推荐
立即购买 分享好友 商城首页 商城分类 切换频道 秒杀活动 购物车
1/5
宗教艺术论图1

宗教艺术论

20IP属地 广东
价格 58.00
发货 广东东莞市
数量
-+
库存 100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作者运用宗教人类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将宗教艺术置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坐标中加以定位。《艺术馆:宗教艺术论》关涉到宗教艺术起源学以及宗教艺术主题学、形象学、叙述学的研究,对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艺术也进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崭新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看待艺术的立场与方法。作者还对宗教艺术的未来路向进行了预测与展望。是一部具有开创新的学术著作。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宗教艺术的涵义及其审美价值
1 宗教艺术的涵义
2 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二章 宗教艺术产生的奥秘
1 生存的渴望:寻找保护神
2 两种生产的基本需求
3心理与感情的调节
4 群居本能的泛化

第三章 宗教艺术中的生死意识
1 长生不死的向往
2 灵魂不朽与再生的渴望
3 对待鬼神的双重态度
4 死亡与悲剧

第四章 宗教艺术中的自然
1 自然:人类之母
2 自然神的人格化与理想化
3 上帝与自然
4 禅与自然

第五章 宗教艺术中的理想人格
1 英雄崇拜
2 敬仰
3 现代艺术中英雄人物的神化倾向

第六章 宗教艺术中的道德箴规
1 对人的本能的约束与对社会的维系
2 扬善惩恶
3 提倡禁欲绝情的宗教道德砚和人生观

第七章 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
1 人的快乐本能与享乐意识的反映
2 民间世俗意识的影响与渗透
3 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与美的创造

第八章 宗教艺术的想象和象征
1 沟通现实与彼岸的桥梁
2 神秘的冥想与迷狂体验
3 禅悟与想象
4 象征:意义的蕴藏与转换

第九章 宗教艺术的叙述角色
1 臣服与赞美
2 追忆与忏悔
3 劝诫与说服
4 预言与警示

第十章 宗教艺术的传达媒体
1 语词的魔力
2 面具与雕像的神性
3 舞蹈与音乐的妙用
4 颜色的意义

第十一章 宗教艺术与当代艺术
1 难以摆脱的影子
2 接续与再创
3 宗教艺术的未来路向
后记

摘要与插图

书摘一些少数民族之中的跳神舞与赶鬼舞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意义,其仪式也同样具有扮神、驱赶追打的歌舞的过程。如西藏拉卜楞寺每年正月十四在大经堂广场上举行的跳神舞,就在于驱魔逐邪。表演时分几场的程序进行:第一场是“钢日神”的表演,由四个小喇嘛戴面具扮成骷髅而舞,表示鬼的高兴与活跃;第二场是“包合戈神”,八个演员戴红、黑、紫、绿四色面具,动作缓慢稳重,表示神的威严;第三场是“哈神”和“耶合神”,两个演员分别戴牛头面具与鹿头面具表演;第四场是“霞脑哈神”的集体舞,20个演员在场内围成圈,前三场的演员加入,忽进忽退,与放在场中木盒中的魔鬼(由人扮演)进行激烈战斗,整个场面形成一个打鬼的群舞场面,直至把魔鬼降服。打鬼表演结束时,还要将一个用纸扎的鬼头送到郊外焚烧,表示邪魔被驱散。又如侗族每年农历七月十四的赶鬼舞。这天的傍晚时分,家家云集鼓楼前坪地。鼓楼坪中心以八张仙桌(下四张中三张上一张)叠成祭坛,桌边围上巫毯。主持巫师站在上层的桌面上,身披法毯,手操巫钵、令剑,喷水舞剑,作法施术。第一、二层桌面上各站一巫师,左手摇环铃,右手舞缚鬼的乾坤巾,行罡踏斗,摇顿足而舞,不时逆时针调换位置,意谓在转动乾坤。一部分青壮年则手执朱砂、火把和各种兵刃器械,围住祭坛,随巫师踏步舞蹈,并不时发出“扯啦!哟啦!哈啦!”的有节奏的呼喊。当高台上主持巫师高号“弃萨丙啊吲意即赶押变婆呀)时,一群由巫师和一些青年扮演的“萨丙”(即变婆,变婆是魔鬼的头目)、山魈和其他大小厉鬼恶魔,穿草衣,披麻发,文胸绘面,张牙舞爪冲进鼓楼坪,狂啸乱舞,周围木楼上的群众则不断地往魔鬼群中丢鞭炮,群魔乱舞,纷纷逃入巷道。P76 像蒙古族一样,许多少数民族把火神看作一位女性,有的尊称其为“万物创造之母”,有的称为“火姑娘”、“火婆婆”、“火祖母”等等。汉族则把火神称为灶王爷,是一个老爷爷。在许多民族中,火神在自然神崇拜里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奉为保护本家族兴旺发达、且具有人情味的人格化神祗。 再次,对自然神的崇拜,还在于人们将许多美好的品德与才能附在它身上,竭力将其理想化,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文化英雄。如满族神话中的江神之子朱拉,他曾经化作年轻猎手去观看祭江神活动,救下了一打秋千从高处甩到江心的姑娘,并与其相爱成婚。他答应佛托妈妈的要求,变成牛在干旱时为人间不分昼夜地用江水灌田,保住了好的
举报
收藏 0
买家评价
正在加载评价详情...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会员第2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