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对西方艺术史进行一次深入的重新思考,虽然书中章节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但它并不想成为一本详实的艺术史。相反,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精神始终是探索的主题。因此,虽然绘画是本书读者论论的主要艺术形式,但雕塑、建筑、诗歌、戏剧与音乐皆有所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宗教和社会思想也给予充人发的考虑。同时,尽管作者在讨论中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西方现代理论,但对于具体作品的历史和形式分析仍然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
目录
1 视觉.躯体.文本--解读古希腊艺术
2 神圣的符号学--经院哲学写作与中世纪的文学和艺术
3 仲夏夜之梦,文艺复兴之梦--关于提香的《神圣的爱与世俗的爱》
4 冬日的忧郁--丢勒、波希、布鲁格尔与北部文艺复兴艺术
5 精神的戏剧--贝尼尼的《圣特瑞莎的迷狂》与巴洛克艺术的时空结构
6 欲望的废墟--读巴洛克绘画
7 艺术,性别,意识形态--重读古典的和浪漫的
8 先锋派的孤独--詹姆斯.惠斯勒和19世纪欧洲文化问题
9 现代主义的歧义--雷乃.马格利特的绘画及其含义
10 走向现代之后--安迪.沃霍尔的意义
后记
图版
摘要与插图
书摘 《在喷泉边的两个女子》而为人所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它先后被称作《盛饰的美和无华的美》(1613)、《三位情人》(16.50)和《神圣的爱与世俗的爱》(1693)。从那以后,学者们和批评家们便不断地为它添加上新的标题(当然,每一个标题都多少表明着其作者的阐释角度和方法)。例如,莫里斯·骚森称它为《少女与维纳斯和丘比特在泉水旁》;赫尔·威克豪夫给它起了一个含义模糊的名字《相似》;拉芳内斯特则倾向于一个较为简明的标题:《寓言》;卡洛依和卡维卡塞莱称其为《纯净的爱和丰腴的爱》;多少有些令人不解的是,贝克哈特把它叫做《爱情与假正经》;埃斯泰雷·赫尔称它为《美狄亚和维纳斯》;潘诺夫斯基认为它应题作《两位维纳斯》;爱德加·文德的标题是《爱泉》;查尔斯·霍普则给它起了一个长长的标题:《尼古拉-奥雷里奥的新娘在维纳斯的泉边》;等等。不言而喻,即使在相同的标题之下也常常存在着不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理解和阐释。结果,如坎特鲁普所说,如果这幅画“不是盛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理解的作品,它也是争议的作品之一。”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这幅作品如此引人争论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画中究竟画了些什么。在一长方形的构图中,一座石雕的喷水池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在水池的两边坐着两位少女。左边的那位盛装的少女右手握有一束玫瑰,左手持有一装满珠宝的罐子,右边那位裸体的少女手中则高举一盏燃烧着的油灯。在两个人之间,一丛玫瑰盛开在水池前,小爱神丘比特趴在水池的后面用手拍击着泉水。三个人物背后的远景由风景构成:左边是城镇景色,一条大道通向远处的城堡;右边是田园风光,一座乡村教堂和放牧的羊群。另外,在左边稍近一点的草地上有一对兔子在吃草,而右边远处的另一只兔子则在骑马的猎人和猎狗的追逐下奔逃。马匹和骑手的形象同时也出现在左边的大道上、右边的田野中和喷水池的浮雕上。初看起来,这幅画中并没有什么不同一般或神秘的东西。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它的题材也没有超出西方的绘画传统。但是,对于艺术史家,是图像学家来说,画中的一切都似乎包含着更为深层的意义。例如,着装少女手中的玫瑰(它也出现在提香的《乌比诺的维纳斯》和《花神》中的女子手中)意味着什么呢?它是那已经变得陈腐的爱情象征呢,还是有着更为复杂的寓意?就如弗雷汉姆所指出的:在这里它是作为基督教美德的基石的博爱之象征。为什么这幅画中的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