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灿烂瑰宝,它是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独具风格的表现形式,并已成为各门类艺术多学科凝聚与交叉的综合艺术。
戏曲舞台美术是民族戏剧综合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有民族文化延续性的母体基因,又具有开拓时代的创造性内在质素。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舞台设计造型基础
第一节 画面小品
一、生活小品
二、命题小品
三、元素小品
四、文学小品
第二节 空间小品
一、现实空间小品
二、材料空间小品
第三节 戏剧片断小品
一、剧场与舞台的基本知识
二、戏剧片断小品
三、即兴小品
第二章 戏曲舞台设计
第一节 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特征
一、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特点
二、传统戏曲演出形式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传统戏曲演出形式中的时空运用规律
一、生活时空与戏剧时空
二、传统戏曲的时空展示
三、传统戏曲的场面调度与场次结构
第三节 近代戏曲的舞台美术样式
一、各民族文化是舞美样式的历史积淀
二、各种戏剧观念是舞美样式的美学基础
三、不同形式的舞台是舞美样式的空间载体
四、舞台物质技术条件是舞美样式的基本语汇
第四节 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构思
一、寄情——感受剧本?
二、悟理——分析剧本
三、熔裁——设计构思
第三章 戏曲舞美的中外纵横比较
第一节 东西方戏剧演出空间发展流程的比较
一、中国戏曲的适应性、延续性与非写实性
二、西方戏剧的写实性与风格的多变性
第二节 中国传统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比较
一、舞台空间结构的比较
二、演出形式的比较
三、舞台形式美感的不同追求
四、戏剧艺术特征上的比较
……
第四章 当代戏曲舞台设计观念的更新
摘要与插图
以上各种转换形式,在传统的舞台上,由于没有大幕,全部通过演员的圆场、转场等表演动作、上下场的舞台调度、配合检场人在演出进行中当场调换舞台上的“砌末”位置解决场景的转换。戏外检场人的出现,既有符合传统戏曲演出形式的某些规律,也受当时舞台条件的制约。解放后的戏改工作中,以二道幕代替了检场人,是否就是破坏了传统戏曲的时空展现的呢?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检场与二道幕(也可包括分场与分幕),都是为了解决戏剧时空转换的处理方式,都是在保持戏剧动作的连贯性的基础上,而又在时空的展现上有所取舍集中、延续、切断和跳跃的一种舞台艺术手段。用二道幕隐蔽检场人,应该承认是解决了一部分净化舞台的问题。但二道幕对于上述第一类的连续式,尤其是某些武戏,使用得过于频繁,会影响舞台时空转换的流畅性和画面的完整性,有时也拖延了换场的时间,破坏了这类场面的紧张气氛和舞台节奏的整体感。而对第二类的过渡式,由于运用二道幕分割出场间小戏(过场戏)的舞台空间,以大小舞台空间的转换适应戏中的大小场次的转换,其形式结构与内容要求还是基本一致的。对于第三类的间隔式,由于这类已接近于分幕式的结构,其场间转换的节奏一般并不要求太快,甚至需要有短暂的间歇以造成间隔感,所以二道幕对这类场次的转换也是基本适应,至少是影响不大的。因此二道幕的出现有其发展的因由及存在的基础,不能作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