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
  • 详情
  • 评价
  • 联系
  • 推荐
立即购买 分享好友 商城首页 商城分类 切换频道 秒杀活动 购物车
1/5
资料索引/回望周作人图1

资料索引/回望周作人

30IP属地 广东
价格 30.00
发货 广东东莞市
数量
-+
库存 100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周作人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五四”以后,人们谈白话文创作,自然要写到他。不过因好恶不同,价值观有别,其形象忽高忽低,捧之者视若神明,贬之者弃若粪土。周作人一生以旁观者身份冷视尘世,写了诸多文字,文本的价值自不必言,而当他成为别人叙述的对象,变为“被看”的对象时,话题之多也许仅次于鲁迅。所以周作人的看世与被看,是文学史的一道景观,我们今天窥视这一渐渐远去的风景,自然会有诸多感慨。 新文化运动初期,周作人名气之大,有时在鲁迅之上。那时二人被合称为周氏兄弟,其思想状态与文章风格,多有相似的一面。陈独秀与胡适对周氏兄弟评价很高,以为白话文的魅力在二人笔下被呈现出来,是新文学真正实绩的代表。看那时二人的著述,文字老到深沉,学识渊博,且又有深切的现实情怀,所以每有篇章问世,辄被人们争阅,影响之大,现在看旧时文献,依然可以感受到的。周氏兄弟虽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主帅,却起到了别人起不到的作用。比如译介弱小国家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作品,创造了新式小说与随笔。其文激越沉着,深情远致,为许多旧文学的信徒所不及。说白话文在二人手中诞生,又在其笔下成熟,并非夸大其词。 周作人的丰富性、复杂性与难解性有时并不亚于鲁迅。他同代的人与后辈,对其看法也五花八门。浏览形形色色描述周氏的文章,能窥测到现代文化接受史的侧面。文人的心态与价值取舍亦历历在目。了解周作人,固然要看他的著述,那是一个驳杂的世界,走进其间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又不能不了解人们对他的看法。这构成了他的形象的立体性。周氏的同代人中,像他那样杂览群书者不多,知识谱系里有着后人难及之处,所以能与其精神真正对话者不是很多。后代人有必要努力去了解他。我们在这些文字里可以体味到现代意识流变的过程。周氏的 投影中有我们现代文人的隐痛,惟有了解其创伤者,才可说触摸到了那个鲜活机体的一部分。 史家眼里的周作人与批评家眼里的形象不同,直面血色的热血青年和书斋里的学人有各自的周作人观。我们看废名、曹聚仁、何其芳、胡风、郭沫若、俞平伯等人的文章,便知道个体阅读的差异。这差异构成了现代批评史与学术史的斑驳的面容。一个不倦的书写者和他的周围世界,就构成了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破译它们,也并非一件易事。人在历史中扮演的红与黑的角色,有时是反逻辑的。周作人就是在这个反逻辑的叙述里,和千千万万个读者相逢了。 晚年的时候,周作人曾在遗嘱中说,自己一生所写的文字不足为道,这并不是自谦的话。他对生命与人间有着无量的哀凉感。有时想想,理解这个人,不懂其内心的苦楚,大约总有点隔膜的。所以我们相信,看待周氏,当和理解鲁迅一样,不可以世俗的尺度简单为之。他存活于中国,有时又不属于中国。一个读书人在深刻与茫然之间,有时是游移的。辉煌的背后也许恰是大的空虚。周作人的著述生涯,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命运。那是现代文化的一个漩涡。 鲁迅对周作人的影响很大,对他的感情之深,连周氏自己也承认的。但自1923年二人分手之后,各奔东西。一个成了荒漠中走来走去的斗士,一个躲在了“苦雨斋”里做了人间的看客。周作人由先前的朗然、明快,渐渐变得清冷、灰色。他以消极的方式人世,谈古往今来轶事,言中外野史杂著,将思想内敛于生命体验之中,走了一条不为外人轻易理解的道路。一边翻译介绍域外学术,一边借当下经验叙述历史,和激进文人的走向街头、溅血的呐喊渐渐远离了。直至后来,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后,他出山做了伪华北教育督办,晚节不保,落得骂名。以其学识之深,本可以成为学界的前导式的人物,但在历史的错位中,滑向鲁迅的反面,其震动之大,在文坛是少见的。惋惜与

目录

周作人生平简表 /00l 周作人著译篇目系年目录 /021 周作人著译简目 /431 周作人研究专著和论文集目录 /447 编后记 /453

摘要与插图

书摘 1921年(中华民国10年,辛酉,37岁) 病中仍坚持写作。 3月底,病情加重,住院治疗。 6月,到香山碧云寺养病。作《山居杂诗》、《山中杂信》等,并发表多篇译作。 9月,返回八道湾。 1922年(中华民国11年,壬戌,38岁) 年初,在《晨报副刊》上开设“自己的园地”专栏。 2月,发表《文艺上的宽容》,认为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条件。 2月,受聘于北京大学的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任进八道湾,日常生活由周家照顾,到各处演讲由周作人担任向导和翻译。 3月19日,发表《》,高度评价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月26日,发表《》,对郁达夫的创作给予肯定。 3月底,与钱玄同、沈兼士、沈士远、马裕藻等共同署名,在《晨报》上发表《主张信教自由宣言》,与陈独秀等就宗教自由问题展开论战。 5月,与鲁迅、周建人合译的《现代小说译丛》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周作人译: 8月,参与发起组织妇女问题研究会。 12月,为北京大学《歌谣周刊》撰写发刊词。 本年,担任《文艺季刊》、《国学季刊》编委。 1923年(中华民国12年,癸亥,39岁) 5月10日,与鲁迅、周建人共饮,孙伏园在座,这是三兄弟的一次聚饮。后不久,建人即到上海工作,大家庭开始分散。 7月14日,鲁迅在日记中记:“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兄弟之间产生矛盾。 7月18日,写绝交信,次日亲自送给鲁迅,其中有“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等语。 8月2日,鲁迅夫妇迁出八道湾11号。 9月,《自己的园地》出版。 1924年(中华民国13年,甲子,40岁) 5月底,赴济南讲学,6月初返京。 6月11日,与回八道湾取物品的鲁迅发生冲突。 11月,参与发起《语丝》周刊,拟
举报
收藏 0
买家评价
正在加载评价详情...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