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在公共舆论中的几个角色括引导、正面效能;其次,阐述了舆论主体身份嬗变、舆论多元话语建构等舆论格局的新变化;再次,在多元话语视角下分析了微博舆论治理、“后”、突发事件、公共危机这几个重要问题,后对新媒体时代提升主流话语舆论引导力的方法做出了诠释。
目录
章绪论
节舆论引导力理论
节 新媒体传播理论
第三节新媒体改变传统舆论格局
第四节 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必要
章新媒体在公共舆论中的角色
节新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引导特征
节新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的效能
第三节新媒体在公共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第三章 舆论格局的新变化
节舆论主体身份的嬗变
节主流舆论与民间舆论的角力
第四章 公共舆论多元话语的建构
节 公共舆论多元话语的社会学意涵
节 公共舆论空间“三元价值话语圈”的提出
第三节 公共舆论多元话语的互动机制
第五章 多元话语视角下的微博舆论治理
节多元话语视角下的微博传播
节 传统媒体微博与公共舆论
第三节 政务微博与公共舆论
第四节 微博治理的改革
第六章多元话语视角下的“后”
节新媒体舆论场中后的特点
节多元话语共存背景下信息的后形成机制
第三节后时代舆情反转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后时代的舆论引导策略
第七章多元话语视角下的突发事件
节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媒介要素
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容要素
第三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
第四节 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多元话语视角下的公共危机
节 多元话语舆论中公众的“心理对抗”机制与消解
节 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公共危机舆情的重构机制
第三节 多元话语视角下新媒体公共舆情的引导策略
第九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话语的舆论引导力提升
节 新媒体时代主流话语的舆论引导力困境
节提升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策略
第三节提升舆论引导力的策略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章;绪论
节 舆论引导力理论
一、“后7分钟”
威尔伯·施拉姆有一个“后7分钟”的比喻,假如把人类的一百万年用来表示,那么,1秒代表11.57年,人类文明的进展可以被描述为:当中的晚上9点33分才出现原始语言;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午夜前46秒,发明代印刷术;午夜前5秒,电视公开展出;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我们发现,这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几乎是,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沉寂,而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的后7分钟。
在人类发展的后7分钟的后几秒,舆论引导力研究重新被提上日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其在社会生活中影响的不断增大,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使现代新闻传播领域的传播方式、传播社会效果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催生出新的舆论格局。
首先,新媒体在传统媒介格局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媒体布局已然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所构建的传统舆论场,演变为加入了手机新媒体与互联网共同交织的新型舆论场。每一种媒体形式在各自的领域独擅专长,并共同协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社会生活的奥中共同发挥着作用。
其次,新媒体又具有自己的传播特与興论引导特点。新媒体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形成各种信息资讯和各种利益诉求等新的集散地。人人成为了“麦克风”,传播互动秩序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一系列负面效果逐渐体现,“网络推手”幕后黑手的横行、手机媒体谣言的肆虐、媒介审判与网络的舆论雪崩不断出现,为舆论场的引导与管理带来了巨大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社会舆论格局日趋多层次,从学界到业界,如何引导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织下的公共舆论成了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我们应研究新媒体舆论的本质与形成机制,分析新媒体舆论的结构能,分析不同类型新媒体的不同规则与要求,回答如何纠“负”引“正”,如何避免新媒体舆论引导力偏差。
在社会舆论格局发生变化的今天,中国媒体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社会舆论格局的剧烈变化,导致舆论引导更趋复杂,对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舆论格局形成,呼唤新的舆论引导格局。在新媒体舆论引导方面,对传统的传播理论进行适度的拓展与突破将具有深远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
(一)国内外新媒体研究
1.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研究
(1)以时间为纬度
新媒体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广播相对于报刊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在的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是不断变化的概念。
因此,我们当下所谓的“新媒体”可以被定义为: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后发展的新媒体形态。或者,我们再加入其数字化特征,可以将“新媒体”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用以强调新媒体时间上的“新出现”和特征上的变化。因此新媒体还可以被定义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上出现的媒体形态”。
(2)从新媒体技术角度
对新媒体的定义还可以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来入手,如: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的媒体。这种定义方式意在说明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区别与优势,是一种依托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或信息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