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厘清网络创新社区用户知识重混创新的相关基本概念、内涵、理论起源与发展等,并以此作为问题研究的铺垫、解释和剖析基础;其次分别从创新扩散、社会承认、社会资本等理论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具体的案例社区开展实证研究;后针对网络创新社区用户知识重混创新及如何发展网络创新社区提供对策建议。 本书旨在通过对网络创新社区的用户知识重混创新行行深入分析,为推动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创新提供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书适合网络社区和创新管理相关研究人员及学生参考使用。
目录
1导论1.1网络创新社区1.2知识重混创新2文献综述2.1网络创新社区定义及内涵2.2网络创新社区类型2.3网络创新社区研究视角2.3.1用户视角2.3.2知识视角2.3.台视角2.4知识重混创新研究2.4.1文献计量分析2.4.2知识2.4.3知识创新2.4.4知化2.4.5知识共享2.4.6知识转移2.4.7重混2.4.8重混创新2.4.9重混对创新的贡献3网络创新社区知识重混创新的组织特征3.1网络创新社区的用户行为3.1.1用户行为研究现状3.1.2用户行为类型3.1.3用户行为动机3.1.4用户行为特征与表现3.1.5用户行为影响因素3.2开放式创新模式特征3.2.1动态开放3.2.2全员参与3.2.3创新模式多样3.2.4网络技术全过程依赖3.3网络创新社区运台3.3.台定义3.3.台要素3.3.台面临的挑战3.3.台与传统创台的差异3.4网络创新社区知识重混案例研究3.4.1MIUI社区3.4.2Dell IdeaStorm社区3.4.3HOPE社区3.4.4Thingivers社区4网络创新社区中知识重混动机分析4.1网络创新社区中知识重混动机相关研究4.1.1动机概述4.1.2早期开源软件社区代码重混动机4.1.期网络创新社区知识重混动机4.2基于动机台管理建议4.2.1加强网络创新社台结构建设4.2.2制定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成员交互重混行为4.2.3构建不同的交流方式,成员在线互动4.2.4完善社区管理规范,增强成员信任感和认同感5网络创新社区中重混激励机制分析5.1网络创新社区中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5.1.1需求层次激励理论5.1.2虚拟社区感知5.1.3计划行为理论5.1.4期望激励理论5.2网络创新社区用户激励的特点与分类5.2.1用户激励的特点5.2.2用户激励模式的分类5.3网络创新社区用户激励的原则5.3.1个化5.3.2适度5.3.35.3.4注重效应5.4网络创新社区用户激励的方法5.4.1显激励5.4.2隐激励5.5网络创新社区中重混激励机制设计5.5.1基于用户视角的设计5.5.2保证信息质量与信源可信度的设计5.5.3优化环境的设计6网络创新社区中知识重混模式分析6.1重混模式分析的基础概念定义6.2Thingiverse社区的重混描述6.3知识产品重混的基本模式6.3.1聚敛重混6.3.2发散重混7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重混创新7.1研究背景7.2研究理论和假设7.2.1研究模型7.2.2研究假设7.3虚假产品属数据识别7.3.1深度学原理7.3.2基于N+LSTM的虚假评论识别方法7.4实验验证7.4.1数据来源7.4.2因子分析7.4.3主成分回归分析7.5研究结论与展望7.5.1研究结论7.5.2研究展望8重混创新中的元模型效应8.1研究背景8.2研究假设9重混创新与“大众生产”9.1研究背景9.2理论框架10基于社会承认理论的用户行为与重混创新10.1研究背景10.2研究假设11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用户重混创新的贡献行为11.1研究背景11.2理论基础11.2.1重要概念界定11.2.2社会资本理论11.2.3开放协作社区中社会资本与知识贡献行为11.3研究假设11.3.1社会交互关系与知识贡献11.3.2共同语言与知识贡献11.3.3信任与知识贡献11.3.4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12用户知识异质对重混创新的影响12.1研究背景12.2理论基础12.2.1知识异质:概念、构成及其对重混创新的影响12.2.2知识协同对重混创新与知识异质的中介作用12.3研究假设12.3.1知识异质对重混创新的影响12.3.2知识协同在知识异质与重混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13基于多时序感知网络参与重混创新用户画像标签化建模方法13.1研究背景13.2研究综述13.3研究方法13.3.1Preliminarys13.3.2MTSAN13.3.3Model Training13.4实证分析13.4.1数据13.4.2结果分析13.4.3讨论13.5结论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