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录了1978年2010 (部分延长2014) 年间贵州物价的历史状况及发展脉络, 反映了全省农产品价格、工业品价格、交通运输价格、邮电资费以及水价、电价、药品价格、教育收费、行政事业收费等历史与现状。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篇价格调控
章价调控
节价
节价格调控措施
第三节价格监测
章法规制度
节价格法规
节定价目录
第三节定价制度
第四节案件审理制度
第五节价格行政复议诉讼
第三章价格监督检查
节社会监督
节专项检查
第三节应急价格检查
第四节反价格垄断
第五节清费治乱减负
第四章价格服务
节成本调查与监审
节价格认证与评估
第三节价格信息宣传
.......
摘要与插图
;;改革开放以前,贵州省执行“计划、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管理统得死,不少商品和服务价格甚多年实行“一贯制”,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价格体系不合理,呈现僵化状态。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正式拉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根据国家关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体部署,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承受能力,按照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和式的改革思路,扎实、逐步深化,实现了由计划价格逐步向市场价格稳过渡。终建立并完善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为全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纵观贵州价格改革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个时期:改革计划价格时期(1978—199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改革的是在原有计划价格框架内,更多地引入市场调节的成分,通过有计划的调整或者放开部分价格,逐步理顺价格关系。从改革程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9781984年,理顺计划价格关系阶段,是改革调整不合理价格结构。这一阶段,全省先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价格调整。其括:提高粮食、油料、棉花、糖料等18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猪肉、鸡蛋等8种主副食品价格。在调整价格的同时.对价格管理改革也做了初步探索。一是下放部分价格管理权限。中央和省管的农产品价格由79种减少为23种,一、二类工业消费品价格由116种减少为66种。二是放开小商品和部分农产品价格。分两批共放开三类工业消费品中9大类720种小商品价格,由企业自主定价。三是对16类机械产品、12种日用工业品价格试行浮动价格。价格改革的初始阶段,全省价指均每年上升2.92个百分点,市场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阶段19851988年,改革计划价格阶段,是转换价格形成机制。这一阶段,放开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和多种T业消费品价格,对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一是放开除国家定购的粮食、棉花等少数品种以外的绝大多数农副产品的购销价格;二是放开自行车、黑白电视机等7种耐用消费品价格,放开部分省管中级名酒的价格,并将火柴、肥皂等商品销售价格放给有关地(州、市)管理;三是放开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取消对超产自销的生产资料加价幅度不得高于国家定价20%的限制,实行计划内、计划外“双轨制”价格。
;;;;第三阶段[9891991年,价格改革深化巩固阶段,是建立和改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这一阶段,贵州省价格结构调整的项目多、范围广、幅度大。一是集中下放了大部分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权限;二是提高了粮食、油菜籽定购价格和油料、烤烟的收购价格,提高煤炭、电力、石油、钢铁、运输等基础工业品价格,对30种工业消费品价格作了有升有降的调整;三是调整了生铁、钢材等计划内冶金产品格,提高了粮、油、肥皂、棉纺织品等部分生活必需品和轻工产品价格;四是提高了民航、铁路、公路等客票和货运价格以及公共汽车票价和自来水价格;五是放开卷烟、食糖价格,放开搪瓷面盆、口杯等小商品价格;六是在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试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开”改革。这一阶段,通过治理、整顿和调控,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价格基稳。
;;;;个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时期(1992—2000年)。这一时期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改革沿着两条主线展开。
;;;;条主线,加快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步伐。从1992年开始,贵州省价格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转换价格形成机制、调整价格结构的改革深化。将绝大多数轻纺工业消费品价格放开,中央和省级价格部门管理的工业消费品和轻纺原材料,定价品种只有盐、药品等12种,指导价10种。1993年,全省逐步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和烟叶调拨价格。1998年,将汽油、售价格由实行定价改为指导价。在放开价格的同时,大力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并轨,1994年基本取消价格“双轨制”。同时,价格结构调整也迈出了重大步伐。19921997年,3次较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5次提高原油实际格,4次提高铁路运价,5次提高电力价格等。2000年以后,医药价格管理改革,将国家基本保险药品纳入指导价格管理范围,将服务价格由定价改为指导价。择机疏导了农资、烤烟、交通运输、自来水、食盐、煤炭、旅游、教育、医药等多年积累的价格矛盾,贵州基础产业定价偏低的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变。
;;;;条主线,加快构建价格调控体系。在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由市场形成的情况下,加强价调控,完善有关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健全价格调控体系相应成为价格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一阶段,贵州建立了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网络和价格监测发布制度;建立了省、地、县三级粮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粮食风险基金,对重要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贵阳、遵义等地建立了重要商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1998年5月1日《价格法》的正式实施,使价调一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从法律层面对价格监测、价格调节基金、主要商品储备、价格干预措施、价格紧急措施等制行了规定,推动了相关价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一阶段,对价的调控取得了显著成绩,既有效了价的过快上升,义有效治理了通货紧缩。
;;;;第三个时期: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时期(2001 2014年)。这一时期,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价格工作的职能定位是“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价格改革的重心逐渐转移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增强定价的科学和透明度、加强对民生价格监管i个方面。
;;;;方面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20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贵州省物价局一次取消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60项,下放审批事项2项,仅保留审批事项43项。2003年,制定了《贵州省定价目录》,将省级制定价格的种类由1984年公布的89种(类)减少为16种(类)。此后,积极稳妥地资源产品价格与环保收费改革成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成品油价格改革并完善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