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文字·甲骨文导读

价格 28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7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博文图书网

管理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古文字研究的专著。众所周知,大学古文字是构架在考古学、历史学、汉语学、文献学、文字学诸学科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学术特点是充分利用考古发掘的早期各门类古文字资料,结合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及文献典籍知识,通过科学的文字释读,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字源流及华夏民族文化的渊源。本书的主要内括:甲骨文的发现和历史,甲骨占程序与文例文法,甲骨文的造字方式、构形特征及文化内涵,殷墟甲骨卜辞分类及断代,殷墟甲骨非卜辞分类及断代、殷墟甲骨文占内容分项解读、周原甲骨文占事类及解读等,材料丰富、内容实、图片精美、论述详略得当。

目录

《大学古文字》:一道文化自信的风景线(代前言) i ;
凡例 v ;
甲骨著录及简称对照表 vii ;
**章 认识殷商史,甲骨文 1 ;
**节 甲骨文的发现、流传与发掘 4 ;
一、甲骨文与甲骨学 4 ;
二、甲骨文的发现及流传 4 ;
三、殷墟甲骨文的科学发掘 7 ;
节 甲骨文的著录及字书 10 ;
一、甲骨文资料的基础整理与研究 10 ;
二、甲骨文的著录及工具书 12 ;
章 甲骨与文例文法 20 ;
**节 甲骨程序 20 ;
一、甲骨整治 20 ;
二、甲骨钻凿 22 ;
三、甲骨施灼 23 ;
四、甲骨刻辞 23 ;
节 甲骨刻辞文例 26 ;
第三节 卜法形式 28 ;
第四节 卜辞文法 33 ;
第五节 契刻与书法 36 ;
第三章 甲骨文的造字方式、构形特征及文化内涵 38 ;
**节 甲骨文的造字方式 39 ;
一、表意字 39 ;
二、假借字 42 ;
三、形声字 43 ;
四、字式的五种补充类型 50 ;
节 甲骨文的构字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55 ;
一、以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 56 ;
二、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 58 ;
三、以禽兽和家畜形象特征为构字的基础 60 ;
第四章 殷墟甲骨卜辞分类及断代 63 ;
**节 *组卜辞 66 ;
一、*组大字类 66 ;
二、*组大字附属类 70 ;
三、*组小字类 71 ;
四、*宾间类 76 ;
五、*历间类 78 ;
节 宾组卜辞 81 ;
一、宾一类 82 ;
二、宾二类 87 ;
三、宾三类 94 ;
第三节 出组卜辞 98 ;
一、出一类 98 ;
二、出二类 101 ;
三、出三类 103 ;
第四节 何组卜辞 107 ;
一、何一类 108 ;
二、何二类 109 ;
三、何三类 111 ;
第五节 黄组卜辞 114 ;
第六节 历组卜辞 117 ;
一、历一类 118 ;
二、历二类 121 ;
第七节 历无名间类卜辞 125 ;
第八节 无名组卜辞 127 ;
一、无一类 129 ;
二、无二类 131 ;
三、无三类 132 ;
第九节 无名黄间类 133 ;
一、无黄一类 134 ;
二、无黄二类 135 ;
第五章 殷墟甲骨非卜辞分类及断代 137 ;
**节 子组卜辞 139 ;
节 午组卜辞 141 ;
第三节 非无名组卜辞 144 ;
第四节 花东卜辞 146 ;
第六章 殷墟甲骨文内容分项解读(上) 154 ;
**节 疾患 160 ;
节 祭祀 170 ;
第三节 战争 190 ;
第四节 国族(含人物) 204 ;
第五节 农业 209 ;
第七章 殷墟甲骨文占内容分项解读(下) 216 ;
**节 田猎 216 ;
节 生育 226 ;
第三节 旬夕 234 ;
第四节 天象(含灾害) 241 ;
第五节 建筑 252 ;
第六节 书风 253 ;
第八章 周原甲骨文事类及解读 272 ;
**节 周原甲骨文的研究概况 272 ;
节 周原甲骨内容分项梳理成果的回顾 273 ;
第三节 周原甲骨内容分项整理与解读 275 ;
一、祭祀 276 ;
二、军事 280 ;
参考文献 286 ;
附录 299 ;
附录一 《史记·殷本纪》与甲骨文所见商世系图 300 ;
附录二 殷墟卜辞分类与断代一览表 301 ;
附录三 殷墟甲骨文各组类特征原形字表 302 ;
附录四 周原有字甲骨内容分项整理与细化一览表 331 ;
附录五 甲骨文可释原形字表 338 ;
后记 560

摘要与插图

节甲骨文的发现、流传与发掘

一、甲骨文与甲骨学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以龟腹甲为主,偶尔有背甲。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也有少量羊、鹿、猪的肩胛骨,甚牛头骨、鹿头骨、虎骨、人头骨等。在早期著录及相关研究著作中,甲骨文有多种称谓,如贞卜文字、龟甲文字、龟版文、龟甲兽骨文字、殷契文、卜辞、卜文、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等。其中,“卜辞”和“甲骨文”两种称谓使用多。而称“甲骨文”是从其载体的质料(龟甲兽骨)出发,含了卜辞,含了非记事刻辞,不仅指契刻的文字,也指用毛笔书写的朱书和墨书文字。与其他称谓相比,“甲骨文”所表达的内涵更为确切,因此被学界普遍接受。

甲骨学是以甲骨文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古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范含甲骨文的著录、文字考释、辨伪、缀合、校重、分期断代以及其记载的程序与制度、文例文法、事类等。甲骨学是一门交叉很强的学科,与考古学、古代史、语言学、历史文献学这四门学科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甲骨文并不等同于甲骨学,甲骨学这门学科是伴随着学者们对甲骨文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二、甲骨文的发现及流传

甲骨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其研究的对象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古文字和历史文化。自殷墟甲骨文发现120年来,研究工作硕果累累,前后有孙诒让、罗振玉、国维、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唐兰、于省吾、孙海波、徐中舒、姚孝遂、李学勤、裘锡圭、林沄等几代学者做出了的贡献。如今甲骨学已发展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显学。

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古本《竹书纪年》载:“自盘庚迁殷,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商代文字,其大宗资料是指在殷墟出土的通行于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的甲骨文。“殷墟”一词早见于《左传·定公四年》“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记载了周公分封诸侯的情况,其中提到把康叔封到殷的旧地殷墟,即今安阳小屯村一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记载了洹水,并引《竹书纪年》《史记·项羽本纪》中对殷墟的记载,证明洹水南之殷墟即为商代旧都。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殷墟甲骨已达15万片以上,每片刻辞少则几字,多则数十字,甚上百字。甲骨文主要为室在龟甲材料上所做的记录(即甲骨卜辞)。除了记录之外,还有其他用途的刻辞括殷人练字的及殷常所刻的干支表和家谱之类的文字,或是卜官单纯为记事所刻的文字等,故甲骨文又可统称为甲骨刻辞。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