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展示了湖北省博物馆协会以2021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在会员单位征集论文的成果,论文囊括了湖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诸多思考,分别从文化传承、藏品资源、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互联网+、文创开发、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等多方面探讨了博物馆在创造价值、新型业务模式以及具有革新的解决方案方面的构想,指出了博物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享了新的实践经验,可为博物馆从业人员应对未来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的挑战提供方法借鉴,具有的现实意义。
目录
特载
植物与昆虫的奇趣世界——武汉自然博物馆植物昆虫展
“战疫瞬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作品展”展览简介
“中国人的光荣—一纪念‘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展览简介
“恩施记忆”展览简介
“暗香浮动——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特展”展览说明
“古城记忆”展览介绍
主题论文
浅谈博物馆依法治馆
关于疫情后博物馆“云”展览建设的儿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重启之路
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原则、方法及策略
“楚国八百年”展出文物的保护修复
博物馆设备检修方式维持及信息管理系统
博物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使命、担当与责任
——恢复与重塑过程中博物馆新的定位与思考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新媒体对外宣传分析
线上展览和实体展览融合的途径与方法探析
数字媒体在博物馆宜传中的应用
发挥博物馆阵地作用弘扬辛亥首义文化
——以辛亥武昌纪念馆为例
试析博物馆对城市精神的传承作用
——以辛亥武昌纪念馆社教工作为例
如何做好大型主题展览的讲解工作
——以本人参加省级以上大型展览讲解工作为例
新时期做好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的思考
恢复多元,重容
——博物馆助残措施的实施与
“云教育”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以武汉博物馆为例
馆之重器
――武汉博物馆藏蓝釉描金双兽耳尊辨赏
新媒体技术之特点分析及博物馆应对策略
探索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方向
——以武汉博物馆发展为例
博物馆“涅槃重生”之浅见
关于新建博物馆文物征集方式的实践与探讨
——以江汉关博物馆文物征集为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浅谈叙事学理论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
运用新媒体探索博物馆的“打开”方式
博物馆在社会事务治理中的参与
云展览如何重塑博物馆品牌力
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运用策略熊超
浅谈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韧”建设
浅析纪念馆的差异化“出圈”策略
谈武汉博物馆的新型业务模式
——以武汉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系统为例
追溯历史,记录现实,连接未来
——关于博物馆当代物证征藏的几点思考
修复红色遗址,赓续精神
——中共五大会址保护工作浅谈
试论“村史馆”的恢复与重塑
后疫情时代如何重构博物馆教育新常态
关于社会人士在博物馆组织讲解活动的思考
浅谈博物馆藏品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浅谈后疫情时期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浅谈红色标语的保护与利用
——以红安县为例
对文旅融合形势下古建类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思考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与重塑
恢复与重塑
——后疫情时代中国博物馆的重生
新时代博物馆发展乌议
浅析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持续“出圈”
——以江汉关博物馆为例
在机遇与挑战中的博物馆社会教育
疫情下博物馆的创新与突围
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恢复与重塑
——“江汉关故事”教育项目的成效和经验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宣教工作多样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以江汉关博物三年社教活动为例
“云展览”: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发展的选择与方向
——以辛亥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多元化探索
疫情影响下的博物馆未来展览模式探析
“云端”看展
——浅析博物馆线上展览
活用叙事视角讲好展览故事
——以辛亥博物馆原创展览为例
博物馆的未来
——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见人、见物、见生活
——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新时期纪念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土遗址类博物馆场景重塑
——盘龙城遗址城垣与宫殿基址的复原启示
“新文创”背景下类纪念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
……
博物馆的叙事展览与观众
借鉴于史学理论角度的思考
浅论博物馆恢复与重塑的与步骤
浅析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色彩学
对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恢复与重塑的思考
关于重塑地方博物馆社能的思考
关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科普工作的思考
摘要与插图
2020年9月25日,时值武汉园博园开园、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开馆五周年之际,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特采集园中植物制成标本,并配以相应的昆虫标本,围绕植物与昆虫的特征及其“爱恨情仇”策划展览以飨观众。展览以园博园植物和馆藏植物及昆虫标本为切入点,分为“植物趣话”“昆虫物语”“命运交响”三个单元,系统讲述了植物、昆虫的相关知识和两者之间协化、彼此适应的状态。
“植物趣话”单元按“园中卉木”“植能”两部分展开,讲述了作为生命基石的植物,经历了15亿年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化历程,展示了生命的神奇所在。
“昆虫物语”单元分为“生命律动”“雌雄有别”两部分,系统介绍了大千世界无所不在的昆虫,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窥见生命的坚韧,感知生命的律动。
“命运交响”单元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形象介绍了在漫长化过程中,植物与昆虫之间复杂的关系网。
通过此次展览,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旨在激发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对于自然科学的热情,探索奇趣世界,感受科普魅力,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持续传递齐心协力战“疫”的正能量,辛亥博物馆推出原创展览“战疫瞬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作品展”。
该系列展分为四个阶段:2020年2月14日推出线上展览“爱满‘围城’——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漫画展”,该展是疫情发生后个抗疫专题展。3月23日,辛亥博物馆作为协办单位,将该展览作为抗疫专题展览“众志成城文物战疫——全国文物系统抗击疫情在行动”的一部分,在官方网站上隆重推出,同时在重要展示窗口“红楼橱窗”展出。而后,基于“爱满‘围城’———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漫画展”取得了较大影响力,辛亥博物馆继续联系省市艺术家,经过精心筹备,于“5·18”博物馆日推出“战疫瞬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作品展”线上展览,该展是省内文博行业采用3D数字展厅技术搭建的线上展览。8月,特从“战疫瞬间”展40余幅作行线下展示。抗疫系列展览聚焦抗疫现实,是疫情发生后全国抗疫专题展,是与合办的抗疫专题展,是使用3D数字展厅的抗疫专题展览,社会影响强烈。展览将社会各界对疫情的关注与贡献凝聚成一幅幅画作,形成一整幅温暖与感动、泪水与欢笑并存的图卷。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方式,满足观众不同的观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