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图书漂流

价格 4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博文图书网

管理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学术类专著。本书在对我国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图书漂行深入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不仅主题突出、内容完整、观点新颖,而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求有效地图书馆一步发展和图书利用。本书首先讲述了公共图书馆基本构成要素,然后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图书行剖析,对图书漂流、新时代的图书漂行了详细的阐述。图书馆以“有组织”的行为方式,可以倡导更积极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向,也更重视图书漂流过程中阅读者的阅读效果,并发动在阅读者中互相交流学发灵感,这无疑是图书漂流活动内涵的深化。

目录

章公共图书馆

节公共图书馆概述

节公共图书馆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节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图书馆

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阅读行为理论研究

节阅读的相关理论

节读者阅读行为概述

第三节国内的读者阅读行为研究

第四章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

节阅读推广

节阅读推广与阅读的关系

第三节阅读推广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第五章新媒体对大众阅读行为的影响

节新媒体概述

节新媒体对大众阅读行为的冲击

第三节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阅读行为的嬗变

第六章我国阅读活动的开展.

节宣扬阅读理念引导全民阅读

节加强推广阅读

第三节各地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活动.

第七章图书漂流

节基于共享经济下的图书共享模式

节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困境和对策

第三节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各地图书馆组织的图书漂流实践活动.

第八章新时代的图书漂流

节图书漂流的开放与新媒介时代的全民阅读……

节图书漂流的模式与实践.第三节 网台图书分享的实践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章公共图书馆

节公共图书馆概述

一、关于公共图书馆的具体定义

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推动全球公共图书馆均能稳步向前发展,颁布《公共图书馆宣言》,其后又在在1982年和1994行了两次修订。

《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定义是:“公共图书馆是由地方、地区、国家,或者其他的社区组织支持和资助建立的机构,它通过提供一系列资源和服务来满足人们对知识、信息和形象思维作品的需求,社区所有成员都有享受其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国籍、年龄、别、信仰、语言、能力、经济和业状况或教育程度的限制。”

根据1974年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02789-1974E)国家图书馆统计标准”,公共图书馆指的是:“那些免费或只收取少量费用为一个团体或区域的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它们可以为一般群众服务,或为专门类别的用户,例如儿童、军人、医院患者、囚犯、工人和雇员等服务。”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中叙述,公共图书馆指由各级投入资金兴办,或者由社会力量出资兴办,并向社会大众无偿开放的一类图书馆,它具有文献资源收集、获取、整理、保存、传递、研究及服务等多能,是公益质的公共文化单位,也是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专业设施。

和一些专业质的图书馆不一样,公共图书馆是针对所有的普通居民,提供图书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及教育的场所。

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2011年,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的重大举措,切实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与此同时,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给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馆舍智能化、敏感化、灵活化

对于未来图书馆,其智能化的设计设想不能于空间、时间的变化,还括内部的各项控制系统。空间上,馆舍空间要尽可能地灵活多变,可根据需要扩展或收缩;时间上,图书馆要尽可能地做到“不打烊”,无论是早是晚,是白天还是黑夜,为需要文献资料服务的人们提供一处温馨的港湾;系统上,图书馆要使馆舍内做到遍布电子通信网络和传感器,运用自动化的管理系统控制图书馆内的所有变量,对图书馆的各项指行了解和分析。在未来,公共图书馆将向着智能化、敏感化、灵活化发展。

(二)馆藏化、专门化、广泛化

过去传统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大多是以印刷型纸质资料为载体的,而现代图书馆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许多非书资料种类,比如,视听资料、机读资料、缩微资料、光盘资料等,这些资料正向着虚拟化、电子化、化不断发展。不仅如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图书馆也将会以自身馆藏为开发的,建立起的馆藏图书馆,使馆藏化与专门化成为网络化图书馆发展的一大亮点。

(三)图书馆资源多元化、数字化及馆藏利用的自动化、远程化、即时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共享成为了现实,这不仅带动了非印刷文献的发展,还使电子文献的使用率得以提升。但尽管如此,印刷型文献的发展也并没有因此而陷入停滞,而是渐渐与电子文献形成互补和兼容的关系。未来,印刷型文献和电子文献将会继续共生共存、共同发展,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造福更多用户。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