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临终”的书,但并非告诉你如何使临终得以升华,而是告诉你:在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可以不那么痛苦。它会带着你以现实的眼光看待日渐衰微的身体、老迈与虚弱。凡入皆有一死。衰老与病痛是自然现象,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并不是放弃,也不是投降,而恰恰是主动出击。本书会为你勾勒出自然死亡的常见疾病的过程和轨迹,以及临终事项,极大提静离世的可能。如果不想“不明里死去了”,而想尽可能让死亡来得“好一点”,本书也给出了许多切实的选择。
目录
目录
1前言
部分的局限与失败
13章关于死亡:好与坏与更优解
23章美国保障:弃老年人于不顾
41第三章拒绝衰老:美国的永生神话?
章中位数说明一切
部分病症解读
81第五章不同的疾病,同样的死因
111第六章临终场景:死亡如何到来
129第七章父亲的后几周
139 第八章 分辨终期诊断
第三部分 实践:为告别做好准备
163第九章预后的价值
179第十章艰难的对话
199第十一章临终关怀
219第十二章自愿绝水绝食
235结语:关于死亡的反思与建议
249简略年表:母亲与父亲后的日子
253附录一:预立指示
267附录二:老年痴呆
277致谢
摘要与插图
前言
死亡是生命好的发明。记住自己即将死去,给了我有力的帮助,为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抉择。——史蒂夫·乔布斯
差不多十年前,我萌生了要写下这样一本书的念头。那天,我坐在我父亲的洒满阳光的公寓里,俯瞰密歇根湖的辽阔水面。当时,父亲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身体状况也与他的实际年龄相吻合。我们正在讨论要如何他的血管膨胀问题,以及长在腹腔的一个主动脉瘤。他的医生建议外科手术方行会诊,三位不同的外科医生都主张通过标准手术程序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此我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因为尽管我父亲看起来身体状况还不错,但是这样一个腹腔手术消耗极大,由此带来的漫长的术后恢复过程很有可能会干扰到他现在独立生活的状态。我还很担心手术会引发疝气,再说再过六个月他的个曾孙辈后人要出世了,我真的很希望他能好好活到那个时候。因此我建议还是做个门诊手术好:置入强化支架,让动脉瘤起码在五年内都能稳定。父亲的一个问题却把我噎住了,这个问题几乎一语道破了我在几年从医生涯中一直在反复思考的诸多想法:“为什么我要治好这个能让我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离开人世的东西呢?”显然他已经把话说得十分清楚了,万一他的动脉瘤破裂了,他可以吃止痛药,拒绝紧急手术,然后因持续几小时——或者,多两天——的内出血而去世。他想说的是,他不想在弥留之际徘徊太久,因此他认真地认为动脉瘤破裂不失为一种好的死法。更重要的是,他的问题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含义。问题显示了他对自己死亡的一种愿景,即他自己和他的家人,可以参照这一愿景来考量他去世前需要面临的种种决定。,这个问题也说明了他愿一步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第三,这一问题还表明,他已接受了死亡必将来临的现实,如果他能为此在策略上有所准备会让他觉得自己起码可以掌握一点主动权。后,他的问题让我括我自己在内的医生们给走到生命终末的病人们的种种建行了反思和质疑。终,我的父亲接受了我主张的门诊手术,也如愿见到了初生的曾孙女。又过了一年,我和我的姐姐通了电话,她正打算去探望我们的父亲。她十分关切父亲的身体状况,这让她心理上也饱受压力,毕竟她是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她想亲自照看父亲的起居,但由于父亲一再强调希望离世的时候能够在自己家里,尽可能不要被送到养老院之类的地方去,她更想把父亲去世前的方方面面都安排好。父是说:“你可想不到(养老院)那些地方有多乱。”他并不需要那些过度的看护。我的姐姐会让父亲住在自己的公寓里能够得到足够的帮助,我们都会尽力在这段日子里照护好他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