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受清中期“西风东渐”的影响,中国美术开始接受西方“科学”的视角,民间也产生了以木刻手段和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木版年画,形成了“风俗版画”的早期萌芽。鸦片战争后,在“洋务运动”的推波助澜下,社会风尚迅速变化,“洋货”、“洋装”为人们青睐,书籍插图中也频频出现“火轮车”、“火轮船”等西洋新事物。这些“西洋景”作为新图像迅速在社会传播,被民间木刻家利用并与传统图像结合,创作出反映社会新风尚的木版年画,传统民间木刻画此转型。后,在“先锋”意识的催动下,新潮的有志之士创办了画报、报刊等新媒体,此类通俗宣传媒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启了“民智”,普及了民众新知。伴随着新思潮的影响,“移风易俗”运动开展,民众的审美趣味随之转变。“风俗版画”的产生恰恰契合了这种变化的时代,满足了民众追求“时尚”的心理。
目录
绪 论
章“风俗版画”的源生
节“西画东渐”对传统木刻画的影响
节“焦点透视”介入后民间木刻的改化
一传入过程
二对民间木刻版画的影响
第三节书籍插图新内容的出现与传统木刻画题材的转变
一滥觞于“官办”书籍中的新事物插图
二传统木刻画题材向“风俗版画”内容转变
章“风俗版画”的发展
节社会整体结构改变及“移风易俗”的开展
一社会整体结构改变
二“移风易俗”运动
节通俗美术的勃兴与“改良年画”运动
一通俗美术
二“改良年画”
第三节制作群体、销售群体、地域的影响
一地域因素
二民间画师与“粉本”创作
三画商
第四节“机械印刷时代”开启与“风俗版画”式微
第三章“风俗版画”的分类
第―节战事题材
节市井生活题材
第三节维新启蒙题材
一时事类
二新吉祥寓意类
三新仕女类
第四章“风俗版画”的视觉建构及能
节造型、透视、构图
一造型分析——以“烟”为例
二焦点透视在构图中的运用
面与空间感
第三节技术、趣味与新风格的形成
一技术的变化与新风格的产生
二大众“趣味”转变与新风格的形成
第四节大众审美及社能
一社会历史情境记能
二传播与宣能
三大众审能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