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由“批判”和“建构”两部分组成。前者体现在对20世纪中期“解释社会学传统”的批判反思上,后者则体现在对“社会学方法”的新构想上。本书在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吉登斯对于社会学方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上的话,本书是理解其灵感来源的一本重要著作。结构化理论的灵感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结构主义能主义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集中体现在对“客体主义”理论传统的清理上;二是对解释社会学方法的反思,主要是对“主体主义”理论传统的反思。结构化理论将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的优点揉合在一起,同时又摒弃其不足。本书所阐述的内容正好是对主体主义理论传统的反思。在本书中,吉登斯以对孔德、涂尔干等社会学始祖作为反思的起点,系统清理了以舒茨、温奇等为代表的常人方法学,以伽达默尔、阿贝尔、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解释学和批判理论,认为这些理论流派尽管注意到了“行动”在社会分析中的重要,但存在种种缺陷。比如,仅仅将行动视为“有意义的”而非“实践的”,未将权力置于社会生活的核心地位;未注意到社会规范或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未能更多的讨论制度变迁及历史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分三个层次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是对于能动行为、交往意图、行动合理等的理解,从个体心理层面建构起有关人类行动的理解;二是对行动的“个人化”理解,从行动分析延展到社会生活和社会再生产分析,考察人类行动如何形成了社会整合和社会再生产;三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提升,认为社会学研究应当秉持“双重解释学”(结构二重概念)的立场,并为此提出这一解释立场的基本规则。
目录
前言版导言版导言章 若干社会理论和哲学流派 存在主义现象学:舒茨 常人方法学 后维特根哲学:温奇 小结:阐释社会学的意义 阐释学和批判理论:伽达默尔、阿佩尔、哈贝马斯章 能动、行为识别和沟通目的 能动问题 目的和谋划 行动的识别 行动的合理化 意义和沟通目的第三章 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秩序、权力、冲突:涂尔干和帕森斯 “唯意志论” 社会中的个体 秩序、权力、冲突:马克思 “有意义”沟通的生成 互动的道德秩序 互动中的权力关系 合理化和反思 行动的动机 结构的生产与再生产 小结第四章 解释说明的形式 实证主义的困境 后期发展:波普尔和库恩 科学和非科学 相对主义和阐释分析 适当问题结论: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注释索引
摘要与插图
章若干社会理论和哲学流派
本章将讨论若干的思想流派,其多样初可能令人感到迷惑。然而,它们都关注某些共同的主题,而且相互之间有着特定的关联。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们都关注与“阐释理解”人类行动相关的语言和意义问题。我无意具体分析借鉴这些流派以及与它们联系在一起的那些知识传统。但是,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三种此类知识传统。久远的是人文学科或者“阐释哲学”(hermeneutic philosophy)传统,在德国,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然,这一传统丰富而又复杂。作为一个的思想流派,它们的共同点是,在研究人类行为时,它们都赋予理解这一概念以核心地位,而且一直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差异。马克斯·韦伯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尽管他同时也对这一传行过激烈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韦伯的著作,“理解”这一词才为英语世界的社会科学家所熟知。在这里,我并不想对韦伯的“阐释社会学”
种思潮源于后期维特根思想的影响——也许这种思潮出现的年代以于不能被称为一种“传统”。这种思潮深受英美哲学及其后来发展的影响,可以统称为奥斯汀(Austin)所说的“日常语言哲学”(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 这些追随维特根或奥斯汀的学者与欧洲大陆的阐释学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在看来,关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言,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叉。
本章将讨论的第三种思潮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学。现象学在程度上是上述两种思潮的中介。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可以概述如下:舒茨深受胡塞尔的影响;但是,舒茨将胡塞尔和韦伯结合了起来,并因此间接地与人文学科联系起来。随后,加芬克尔(Garfinkel)又以舒茨的思想为起点,并将舒茨的思想与维特根和奥斯汀的观点联系起来。维特根的《哲学研究》极大地激发了温奇的思想。正如将提到的某些学者所指出的,温奇的观点与当代阐释哲学的领军人物伽达默尔的观点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而伽达默尔的思想又深受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传统分支的影响。
存在主义现象学:舒茨
事实上,英语世界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只是才发现了现象学。少在过去的大约二十年里,现象学哲学家的著作才得到普遍关注。但是,胡塞尔和韦伯的思想产生于同一时期;在帕森斯发表《社会行动的结构》时,舒茨在力图发展两者的理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