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修水文化旅游丛书”共6册,分别为《诗画修水》《流韵溢彩》《红色沃土》《铉铎之地》《宁州食话》《地灵人杰》。本丛书主要对修水县的历史文化、名人逸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当地美食做了详细介绍,能够让读者领略到修水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激起当地人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是推介修水的名片。本分册收集了记载有关修水现存的古代书院、祠堂的游记散文60多篇,正是这些书院、祠堂的教化,体现出对道德完满的关注,形成了鲜明的人文特征,对弘扬致知力行的儒道精神,振兴崇儒重道的地方教育,培育经世致用的地方才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辑;书;院
修水访书院 /海 儿001
芝台、樱桃两书院 /谢小明 004
凤谳书院:不曾消失的文化血脉/张复林009
濂溪书院:理学之源/谢小明012
高峰书院:双井遗风/徐春林017
何市徐氏金湖书院 /曾令生 020
梯云书院始末/枫叶021
鳌峰书院:书卷莫教春色老/徐春林024
潇洒出尘赞云溪/丁斌祥026
樊家试馆:修水仅存的乡试旧址/樊孝慈028
育婴堂:修水早期慈善机构/樊孝慈029
辑;祠;堂
《八贤祠志》序与题词、像赞/龚九森030
黄氏宗祠与黄金家规/逸人034
十里长茅话余氏/朱修林037
凤竹堂:凤之高风竹之亮节/黄良军043
朱砂瞿家三重堂/高文瑞048
万承风与万氏宗祠/万耀太050
卢氏北臣公祖堂:笑对浮烟身后名/卢曙光054
古城邹祠寻访记/邹祖忠 057
冷氏祠:兴废“一枝花”/冷贺060
水源氏宗祠/炳祥062
刘氏家庙札记/刘继寿064
由修水匡氏宗祠说开去/匡明安067
宗祠是宗族的灵魂
——记修水樊氏宗祠与人文故事/樊070
200多年的吴三峰祠/吴生074
由傅氏宗祠说开去/傅朝玄076
第三辑寺庙
神秘的寺院/朱法元080
雷峰古殿:白云黄鹤道人家/朱修林084
何市神岭:安得山僧是远公/贵赞088
黄龙寺拾遗 /戴逢红090
西峰寺传奇/李铁岩100
久宅何不去逍遥/谢小明102
修江禅林:云岩寺/熊耐久105
南崖的高度 /徐春林108
天灯观:谁放明灯惹梦游/冷春110
万寿宫:修水商人基因的密码/谢小明112
一圣仙娘今何在/冷春晓116
洞山寺/熊耐久119
财神庙/谢小明121
游龙安寨记/许125
香炉山瑞庆宫/熊耐久127
膜拜土地话社坛/谢小明129
摘要与插图
修水访书院
海儿
书院是我国古代各地的学术中心、教育中心及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基地。修水自北宋康定元年(1040)建立澭溪书院开始,千年历史长河中,书院林立,讲学群兴,人文蔚起。清朝,修水不仅对前朝书行修葺、扩增,而且还建立了多所新书院,其境内的书院数量,位居省内前列,教学质量立潮头、领风骚。
因为古书院的建立,文化得以传播,学子得以接受各种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修水便有了“一门四十士”之说,有了“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之誉,有了“一书院兄弟十荣士”之传,有了“宋代分宁士者达171人,人才之盛,名噪江右”之赞。自唐宋清代,修水县共士201名,举人317名,古代代县人留下各类专著200多部。修水不愧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文章奥府之称”,也是修水自建立书院后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真实写照。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将原有的藏书机构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此书院是编、校、典藏图书的地方,类似于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供个人藏书、读书、治学的私人书院遂逐渐出现。而真正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大约始于中唐时期,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唐宪宗元和年间。
在唐代,修水未建立书院,其教育应是官方教学。宋代,修水教育发展很快,为修水古代教育之鼎盛时期,是此时书院建立,重教兴学之风颇为浓厚。当时建有芝台、樱桃、濂溪、流芳、金湖等大型书院,且在书院读书的学子大部分学业有成,成为国家之栋梁。
明代时书院亦呈发展状态,其数量与学额均有所增加。
清代,修水书院已有30余所,其境内书院数量位居省内前列。据多家史料记载与统计,清朝修水士者83名,中举人者109名。
综观书院的历史,可知修水古书院的发展几乎与科举制度的变迁同步,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代,书院兴盛,清代光绪前,书院数量达到,但随着科举制度被废除,全国各地书院纷纷停办。
濂山、芝台、樱桃等书院,值得后人追忆与铭记。
濂山书院,北宋周敦顾创办,开修水书院之先河。北宋康定元年(1040),23岁的周敦顾被朝廷从千里之外的湖南道县调任修水主簿。在修城任职期间,他兴教育,办书院,景濂书院是他创办的所书院。之后,由周教颐在全国各地创办的多所濂溪书院等均晚建10到30年。
元正十一年(1351),县尹罗珉、明成化间知县萧光甫与义官刘用礼父子(子刘淮)修葺景濂书院,并易名濂溪书院。崇祯年间巡抚解学龙、金事邢大忠复加修葺,易名“濂山”,以纪念周敦顾和黄庭坚。书院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七年(1668),知州徐永龄重建书院,复称“濂溪”。不久书院又遭兵火。乾隆八
年(1743),知州许渊将云崖、洞山两寺田租759石(253亩),除完漕粮及拨给普济堂谷百石外,其余作为书院经费,乃鼎革一新,再定名“濂山”。嘉庆、道光、咸丰、同治间,历代续捐,学资倍增。书院生员及捐银者遍及八乡,故濂山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州“”书院。同治五年(1866),书院又契买黄土岭熊家园屋宇,添建“肄业及崇祀之所”,亦署“濂山书院”。清末书院废圮,只残存房舍,新中国成立初期尚存。
芝台、樱桃书院设于布甲乡,皆宋黄中理建。中理是黄庭坚的曾祖父,为人深沉有谋,虽隐田间不求闻达,却在布甲老宅开设樱桃、芝台两学馆,当时各地士子常达数十百余人。于是,中理及弟中雅、中顺共生有10个儿辈,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