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贝多芬的三部四重奏作品,介绍其创作背景并作音乐分析,还着重分享演奏实践积累而来的技巧及经验。本书试图把音乐学与音乐表演联结到一起,将作品分析与CD录音放在一起讨论、评述,为读者了解贝多芬的这些作品提供参考。书中既有对贝多芬三部四重奏作品历史背景、创作理念等音乐学分析,又有对乐章、小节甚单个音的演奏技法分析。
目录
序言
乐谱说明
作品18号之一(Op.18no.1)
作品18号四重奏
乐章
谈话录
标注谱
作品59号之一(Op.59no.1)
“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
乐章
谈话录
标注谱
作品130号(Op.130)
晚期四重奏
乐章
谈话录
标注谱
附录
作品18号之一(Op.18no.1阿门达版本)
注释
致谢
索引
CD目录
作品18号之一,乐章(终版本)
(ISRC: -R46-21-00080)
作品18号之一,乐章(阿门达版本)
(ISRC: -R46-21-00087)
作品59号之一,乐章
(ISRC: -R46-21-00084)
作品130号,乐章
(ISRC: -R46-21-00086)
摘要与插图
作品18号四重奏
“那的体裁”
1832年,贝多芬已离世五载,伊格纳茨·冯·塞弗里德(lgnaz von Seyfried)完成了一部糅杂着回忆、轶事和音乐观点的传记式回忆录。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维也纳音乐家,塞弗里德和贝多芬有约三十年的交情,他指挥过贝多芬的很多管弦乐作品,在1805和1806年还指挥了他的歌剧《莱奥诺拉》(Leonore)。由于塞弗里德只是一名活跃的作曲家、指挥家而不是弦乐演奏家,因此他对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评价足以反映出当时大多数音乐人对这些作品的强烈反响。在详细地描述了一番贝多芬1799年与钢琴家约瑟夫·沃尔夫(Joseph Wolff)的键盘对抗赛之后,塞弗里德转而提起了1806年前后
作为四重奏作曲家的贝多芬,当时他正在创作Op.59的三首四重奏:
这段时期贝多芬力图在四重奏领域中有所作为。四重奏这一的体裁,与其说是海顿革新后的产物,不如说是他凭空创造出来的;而莫扎特也以自己的天赋加以丰富,赋予了该体裁更加深刻的内容和生机勃勃的幻想。现在我们的贝多芬终于要攀登这座高峰了,只有命中注定的人才能作此尝试,而在这一领域其他人很难跟上他的步伐。
现在贝多芬与拉祖莫夫斯基伯爵的室内乐演奏家们 舒潘齐格、魏斯和林克——发展出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于是把所有(四重奏)作品都委托给他们演奏,还与他们交流关于演奏和表达以及作品精神等方面的想法。维也纳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要想好好地理解和欣赏贝多芬的弦乐作品,必须聆听这几位艺术大师对这些作品的演奏。”他们少与作曲家有过直接交流,因而观点可靠……现在(1832)这棵神奇的三叶已经掉落两片叶子了口。
塞弗里德的日期不太正确,贝多芬从1790年代起认识小提琴家伊格纳茨·舒潘齐格(Ignaz Schnppanzigh)和中提琴家弗朗茨·魏斯(Franz Weiss)了,不过他对贝多芬的赞赏倒很有说服力。以上节选反映了贝多芬早期和中期四重奏作品在1830年代欧洲室内乐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在整个19世纪及之后的岁月,尽管音乐风格和音乐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作品的地位却从未动摇。对塞弗里德而言,尽管四重奏音乐会越来越普遍,但其受众本质上是知识丰富的音乐发烧友,而不是普通大众。甚今天,即便后来的作曲家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仍有人认为四重奏主要是一种为鉴赏者服务的艺术形式。这种体裁能持续今,只是由于曾经的辉煌。
正如塞弗里德所暗示的,在贝多芬的时代,海顿和莫扎特的四重奏是活着的经典,是室内乐的旧约和新约。它们的重要不仅在于为贝多芬树立了榜样,其本身也和当时那些不太重要的作曲家作品一起构成了日常演出曲目的主要部分。贝多芬在1790年代便开始挑战四重奏的金科玉律,并随后在中期作品里显著拓展了其表现力。但同时,海顿和莫扎特对贝多芬来说始终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在某些作品里他还直接对他行了模仿。四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作品作于1824年1826年间。当塞弗里德在1830年
代初写回忆录时,它们还显得很新奇。尽管塞弗里德没有提到这些作品,但他很可能把这些晦涩难懂的晚期重奏视为贝多芬一生成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