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设说、书法论、绘画论三编,在概述中国书画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特征、创造法则、品鉴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讲述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简史,并列举书画名家的代表作品,从哲学角度予以解读,作出了别有见地的分析,语言流畅,信息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和较强的可读。本书不仅可供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文化素质课程使用,对于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目录
编 说 章 书画相通 节 从不同角度理解的书画相通论 节 书画相通中所透出的传统艺术精神 章 诗书画印一体 节 诗画结合的传统 节 印与书画本一体 第三节 绘画与园林的关系 第三章 传统书画艺术的 节 重品 节 写意 第三节 笔情墨趣 第四章 书画的基本创造法则(上) 节 师法自然 节 气韵生动 第五章 书画的基本创造法则(下) 节 含蓄蕴藉 节 淡萧散 第六章 书画的品鉴 节 品鉴著作 节 逸、神、妙、能四品论编 书法论 第七章 先秦书体发展和小篆的定型 节 甲骨文 节 金文 第三节 篆书 第八章 隶变 节 隶书兴起的原因 节 隶书发展的源流 第三节 今隶形成期的重要作品 第九章 楷书、行书和书 节 楷书 节 行书 第三节 书 第十章 二风度 节 羲之的“遒媚” 节 献之的“简易” 第三节 优游于二之间 第十一章 唐初三家 节 欧阳询的“险劲” 节 和蕴藉的虞世南 第三节 褚遂良的“萧散” 第十二章 颠张狂素 节 张旭的“绝”活 节 绿天庵主怀素 第三节 “颠张狂素”与传统艺术精神 第十三章 颜筋柳骨 节 颜体的庄严 节 柳体的瘦劲 第三节 颜柳的区别 第十四章 宋四家书法和理论主张 节 苏轼对唐法的思考 节 黄庭坚的“书画当观韵” 第三节 宋四家之书 第十五章 从赵孟頫到董其昌 节 妍美的赵孟烦书法 节 董其昌关于笔墨的见解 第十六章 碑学中兴 节 碑学中兴的原因 节 碑学中兴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受碑学影响的代表书家第三编 绘画论 第十七章 绘画的类别 节 人物、山水、花鸟画发展的消长 节 水墨与着色 第三节 文人画和画工画 第十八章 中国画的程式化 节 关于绘画程式化的概念 节 画题的程式化 第三节 境界的程式化 第十九章 唐及唐前的绘画 节 顾恺之的绘画和绘画理论 节 吴道子和维 第三节 唐代的人物画 十章 两宋规模 节 五代北宋全景式山水 节 写实风潮 第三节 马一角与夏半边 十一章 元人“游戏” 节 赵孟頫充满“古意”的绘画 节 “元四家”之作 十二章 明画格局 节 吴门的即兴式图画 节 白阳青藤的“文人花鸟” 第三节 董其昌的“幽淡” 十三章 清代绘画的变局 节 清六家及龚贤 节 “四画僧”的创造 第三节 扬州八怪 第四节 吴昌硕及海上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