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发展历史、建设情况、未来趋势,归结了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研究的必要与可行;确定了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空间模式的三种构成要素;根能类型构建了三种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的空间模式,分析了每种空间模式的特点;提出了综合体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分析了其在周边衔接能构成、空间组织、地面设施方面的设计策略;后,针对地下污水处理厂工艺提标改造工行相关研究。适用于在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空间构建及工艺提标改造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学者、教师、学生,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
目录
目录
第1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1地下空间相关概念
1.1.1城市地下空间
1.1.2城市地下综合体
1.1.3城市地下交通
1.1.4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1.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
1.2.1解决土地资源紧张
1.2.2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1.2.3改善环境质量·
1.2.4扩展城市空间
1.3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1.3.1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简介及特点
1.3.2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研究
1.3.3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典型案例
1.4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1.4.1我国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
1.4.2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阶段简介
1.4.3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研究
1.4.4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典型案例
1.5本章小结
第2章地下污水处理厂及综合体建设现状
2.1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含义的提出
2.1.1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2.1.2生态综合体
2.1.3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
2.2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2.3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历史及现状·
2.3.1发展历史
2.3.2建设现状
2.3.3类型
2.3.4优势与劣势
2.4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建设现状
2.4.1适应条件
2.4.2类型
2.4.3基本特征
2.5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5.1存在问题
2.5.2发展趋势
2.6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研究的必要与可行
2.6.1必要分析
2.6.2可行分析
2.7本章小结
第3章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空间模式
3.1城市污水处理综合体构建研究方法
3.1.1文献研究法
3.1.2案例分析法
3.1.3实地调研法
3.1.4半结构型访谈法
3.1.5跨学科综合分析法
3.2空间模式的影响因素
3.2.1周能需求
3.2.2政策法规限制
3.2.3人化空间诉求
3.3空间模式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3.3.1空间模式的构成要素
3.3.2空间模式的类型
3.4空间模式的建构
3.4.1游憩服务型污水处理综合体空间模式
3.4.2商业服务型污水处理综合体空间模式
3.4.3市政交通型污水处理综合体空间模式
3.5本章小结,
第4章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设计策略
4.1设计原则
4.1.1周边衔接顺畅化原则
4.1.能构成人化原则
4.1.3空间组织系统化原则
4.2周边衔接顺畅化设计策略
4.2.1与绿地景观的衔接
4.2.2与道路交通的衔接
4.2.3与其他建筑的衔接
4.2.4地面设施与周边环境的衔接
4.能构成人化设计策略
4.3.1商能空间设计
4.3.2交能空间设计
4.3.3市能空间设计
4.3.4绿能空间设计
4.3.5科能空间设计
4.4空间组织系统化设计策略
4.4.1交通流线组织
4.4.2空间识别
4.5本章小结
第5章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工艺提标改造研究
5.1污水处理工艺提标改造研究助力综合体建设
5.2地下污水处理厂常用工艺简介
5.2.1 MBR 工艺
5.2.2A*O及其改良工艺
5.3多级AO工艺研究现状
5.3.1多级AO工艺发展
5.3.2多级AO工艺原理
5.3.3多级AO工艺类型
5.3.4多级AO工艺优势
5.4多级A0工艺深度处理研究现状
5.4.1深度脱氮
5.4.2深度除磷
5.5试验装置
5.5.1多级A0工艺小试装置
5.5.2深度处理小试装置
5.5.3多级AO深度处理组合工艺中试装置
5.6多级AO工艺启动
5.6.1接种污泥
5.6.2小试试水
5.7多级AO工艺污染物去除特
5.7.1污染物去除效果
5.7.2不同处理单元污染物去除特
5.8深度去除TP和有机物能
5.8.1同步除磷和降解有机物特
5.8.2影响因素研究
5.8.3机理分析
5.9深床滤池深度脱氮
5.9.1外加碳源种类优化
5.9.2C/N比优化
5.9.3 EBCT
5.9.4反洗周期的确定
5.10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稳定运行
5.11多级AO深度处理组合工艺运行效能
5.12成本分析
5.13中试研究
5.13.1COD去除效果
5.13.2脱氮效果
5.13.3TP去除效果
5.14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地下空间相关概念
1.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城市地下空间
钱七虎等认为,地下空间是对地球表面以下的土层或岩层中天然形成的或经人工开发而成的空间的统称。地下空间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地下商业空间、地下交通枢组、矿井、地下市政场站等均属于地下空间。
依据《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基本术语标准》(JGJ/T335-2014),城市地下空间定义为城市规划区内位于地表以下的自然形成或人工开发的空间。该标准从空间范围和竖向维度两个方面强调城市地下空间的定义:一是必须位于城市规划范围以内,二是必须位于地表以下。
1.1.2城市地下综合体
早期对城市地下综合体概念的定义更加注重综合体能布局和空间形态,认为城市地下综合体可以实现多能空间的综合建设,并且可以在综合体内部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后来的学者考虑到城市与综合体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地下综合体应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综合而言,城市地下综合体主要是指将综合效益高且能体现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集约化和化的商业、城市交通及其他公共服务等若行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大型综能的地下空间设施,其集交通、商业、娱乐、会展、文体,办公、市政、仓储、人防能于一体,城市地下综合体具有高密度、高集约、业态多样、复合的特点,能适应城市多样化生活,并行自我更新与调整。
1.1.3城市地下交通
城市交通是指城市括市区和郊区)道路(地面、地下、高架、水道、索道等)系统间的公众出行和客货输送。城市地下交通指地下交通系统,主要形括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城市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场等,对缓解地面交通拥堵、提率、提升城市现
代化发挥着巨大作用。
1.1.4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综合管廊,又称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水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1.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解决土地资源紧张、通拥堵、提高环境质量和拓展城市空间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趋势。
1.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解决土地资源紧张
城市人炸和资源紧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年来,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也对城市中的各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末,我国的城人口数量占全人口数量的60.60%,比2015年增长了4.5%。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增长67%。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给城
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导致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城市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城市中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使得人地矛盾日渐凸显,导致城市空间资源出现相对紧缺的情况。为了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化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将原本建在地上的停车场、购物中心、娱乐场所等设施转移到地下,既节省了土地资源,缓解了人地矛盾,同时保持高标准建筑体.
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
1.2.2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的提高,汽车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由于道路及停车场的建设受地面土地资源的限制跟不上汽车的需求,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凸显。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地下停车场、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地上与地下结合建设成立体交通综合体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
1.2.3改善环境质量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大限度利用地下资源、通拥堵的同时,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降低了空气污染程度。同时,将原本的建筑用地用来建设公园,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使城市更加宜居。
1.2.4扩展城市空间
立体化是城市集聚效应的外在表现,地下空间利用是城市立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隐蔽和封闭,有助于土地多重利用的空间复合开发,拓展城市空间。
1.3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1.3.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简介及特点
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1991年,当摩天大厦的高度还在不断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