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对谈录的形式,展示了当代荷兰建筑师部分中坚力量的态度与方法,同时也提炼出他们思考方式的共同本底——从现代主义建筑到当代建筑创作基点的转换,由技术美学到感知与体验的转换。现代主义建构的逻辑秩序是以技术理为基础的,而当代建筑建构的逻辑秩序则更多遵从于感知与体验。
目录
序言……005导言两种看待建筑的立场……022对谈卡斯·卡恩(Kees Kaan)……027对谈雅各布·凡·里斯(Jacob van Rijr/>&娜莎莉·德·弗里斯(Nathalie de Vries)……069对谈法兰馨·胡本(Francine Houben)……113对谈卡斯·欧斯特豪(Kas Oosterhuis)……141图片来源……172参考文献……174后记……175
摘要与插图
一、感知与建筑本体
本体(noumenon;thing-in-itself),康德哲学中的主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这里本体是指构成事物的固有要素与特。建筑本体是指构成建筑的形式与技术等要素和,是建筑脱离文学和情节,由自身构成要素所呈现的本来面貌。只有当建筑本体与所承载的内容、意义分离的时候,建筑本体与感知之间才能建立起某种紧密的联系,才能在体验的方向行演化。
二、两种看待建筑的立场
建筑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对环境的认知关系。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用什么立场来看待这种关系呢?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体验立场与对象立场。
(一)“体验”立场,建筑以本体的方式存在,以唤起感知与情感的方式存在。建筑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感知与被感知的关系。强调感知、建筑本体与环境的三者统一。身在其间,会感受到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基于“体验”立场的设计方法,是建构本体要素与感知之间的密切联系。基于体验设计思含了自身认知的,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一个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的过程。表达方式上是属于表现的范畴。在这过程中,理论与技术体系成为工具,而非价值观。
(二)“对象”立场,建筑以工具的方式存在,强调将建筑作为叙事的工具,强调建筑的文学和情节,强调表达建筑本体之外的内容与意义。建筑作为一种对象存在。基于“对象”立场的设计生成过程,是以理论、风格作为设计思考的原点,以工具来认识环境与生成建筑。越范本,越标准答案。表达方式上是属于再现的范畴。
前者强调感知与建筑本体的密切关系,强调体验;后者强调建筑文学与情节,将建筑作为一种叙事的工具。两者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互补。两者的大区别在于认知的立场,前者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后者是站在物的立场上。前者是建筑与人的一体化存在,后者是对象存在。从体验立场来认识当代的建筑发展,是基于建筑本体与体验的密切关联,是发自本心,而非原则;讨论问题的方式发自感受,而非条框。在当代欧洲实践中,大部分建筑师更倾向于前者,这也说明了欧洲建筑整体呈现发散状态的根本原因。
三、感知的多向与自我认知
人的感知既有趋同的部分,也有因人而异的部分。对于建筑师而言,在实践中认识了解自我,表达自身的真实体验,是建筑向着开放体系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勤于实践是建筑师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对于现代主义的认识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其原则与结论,既要了解其历史意义,也应认清其局限。理论既是桥梁,也是屏障。
四、感知的多向与创作的发散
当代建筑的发散是立足于体验认知基础之上呈现的自然状态。一方面有共同的本底,另一方面又有建筑师自我认知与探索,整体趋同的风格消失了。很多建筑师的工作方法多是从建筑本体要素与体验的关系来讨论问题,这在日本建筑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人类情感广度与深度的探求,正着建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