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

价格 6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博文图书网

管理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中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技术问题,涵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本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行,比对同时期西方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问题。 章对中代城市工业发展分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关注西式木屋架。第四章则关注中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的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 研究发现,对中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相适应,社会需求会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冲突是暂时,而融合才是必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1.3.1 中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第2章 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海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面设计——一“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与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受制于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面布局 2.6.4 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代工厂选址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第3章 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人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映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的应用概况 3.2 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及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第4章 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黏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第5章 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与工业建筑混凝土技术应用 5.1 从落后到——中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代水泥企业 5.1.5 曲折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第6章 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代工业建筑建设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研究不足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需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需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参考文献附录:随文附表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